曾做過元朝戶部尚書的張昶有個怪癖,喜歡穿著之前的破衣服,後來錦衣衛在他的床底下發現了一句話,“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
1 # 向陽煽動的翅膀
-
2 # 小辮兒說歷史
在小辮兒看來,不得不對劉伯溫刮目相看,通過一件舊衣服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端倪,為明朝掃除障礙,排除異己。這也告訴我們,看人看事不要只看表面,否則會釀成大禍。
-
3 # 歷史時燒錄
史說有一次,朱元璋在上朝的時候,突然看到戶部侍郎張昶(chang)穿著一件補滿了補丁的舊衣服,於是對他大加讚賞,直接誇獎他雖然身為戶部的一把手,卻如此的節儉,這是我大明之幸。誇獎結束後朱元璋還賞賜了張昶,並鼓勵朝中官員向他學習。
其實,張昶到底有沒有叛逆之心,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思念北方的妻兒也是人之常情,而自己雖然在明朝這邊身為高官,但是妻子兒女不在身邊,心裡自然是特別的難過。但是,朱元璋認為,一個不忠於本朝的人自然也是留不得。
-
4 # 文史逆旅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手下有個人叫張昶(chǎng),總是穿舊衣服。朱元璋出身貧窮,平時是很節儉的,看到他一直穿舊衫,很樸實,朱元璋認為美德,值得嘉獎。
但是劉伯溫卻告訴朱元璋這個人不能留,並分析他穿著舊衣服意味著是在守著舊思想,在為元朝守節。
張昶(?-1367),北平宛平人,在元朝做戶部尚書,後來到江南朱元璋統治的吳國做參知政事。
他暗中使人上書朱元璋,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又勸朱元璋應及時享樂。朱元璋沒有對他治罪,只是嚴厲斥責。
他又勸朱元璋重刑法,對百姓施以強壓,想讓朱元璋失去人心,但是朱元璋都沒有聽。
後來有人在他的臥榻搜出“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的手書。朱元璋原本惜才,但是由於張昶還是心繫元朝,不得已將他殺死。
-
5 # 佳寧姐姐說歷史
這個人叫張昶,他是前朝也就是元朝的刑部尚書,朱元璋聽人說他頗有才華,所以把他抓來,想讓他為自己效力。
總結:朱元璋雖然殺人無數,34個開國將領就被他殺了30個,據說從開國之初到朱元璋老去,整整殺了15萬人,但是這個張昶被殺,他真的是不冤枉,不殺他,朱元璋有人頭搬家的可能啊。
-
6 # 蕭郎讀天下
後來朱元璋的親信楊憲在張昶的床底下發現了一本手書,上面寫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大怒,命人將他誅殺。
-
7 # 過三傑
如果我們的國家領導穿的破破爛爛,我不知道我對他們能抱有多大信心,難道誰落後誰光榮?不主張奢侈淫逸也不主張虛偽作態,更甚者還以此為綱搞政治風浪,實屬居心叵測。
-
8 # 123456linhasabranch
按現代經濟論如果全世界都是這樣的人社會發展就很慢守舊收入支出不平衡,倡導節儉也不能太摳,與市場經濟不利,像過去一樣一件衣服穿二十年服裝廠不是倒閉了,那時候是缺乏商品現在是商品豐富
-
9 # 被風吹走的葉子
1.官員的衣著代表這國家,當官的這樣搞,如果外中國人看見,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弱的國家,別國會看不起你,而且還可能因為覺得你弱來攻打你。
2.上行下效。過去的國家都是上面流行什麼,底下的臣民也跟著做。那麼這個官員這樣做,只有一個後果,那就是所有的人都穿打補丁的衣服。過去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而這裡邊有一項就是農桑。衣服只穿舊的,意味著製衣織布農桑產業的危機,動搖了國本。
3.官員穿破衣,也說明了統治階層對於官員的苛刻。那以後誰還來當官。
4.官員穿破衣就賞,那所有的當官的都偽裝起來,皇帝來玩,我們陪,但是這邊錢少了,底下就多撈點。
總之,不管怎樣在那樣的時代,這個官員確實該殺。
-
10 # 不要同陌生人吵架
為什麼不把他送到功德林去?好好改造一下,讓他看看大明朝是如何治理天下的。殺一個文人,不足以震懾天下人心。如果能夠收服這個文人,能人,才能穩坐江山。從這一點看,劉伯溫不過如此。呵呵。
-
11 # 遊子dream
題中所指的此人即做過元朝戶部尚書的張昶,而他被殺的導火索竟源於一封信,具體事件如下:
元朝末年,烽煙四起,朝廷禁不住各路英雄的聯合抗爭,便想了招安之法,而張昶因才識過人,且身居高位,便成了負責此事的不二人選。
經過一番喬裝打扮,他來到了當時還是義軍首領的朱元璋處,欲將其納降。還別說,張昶確實能力出眾,與老朱的對話也是巧舌如簧,若不是各為其主,朱元璋必然會為其所動。然而結果卻是招降不成反被“扣留”,只因老朱惜才,又逢亂世,有此能人輔佐也算如虎添翼了。
因為做過戶部尚書,對於律法制度,張昶無不知曉,既被扣下只好認命,朱元璋授其參知政事,他也做到了人盡其責,後來又參與《大明律》的修著,但他建議老朱重刑法、勸其多享樂,這明顯是在消磨老朱的心智,當然朱元璋心裡明白並未採用。唯有一點深受老朱欽佩,就是張昶常年穿著破舊衣裳,這不正好是老朱一直提倡的清廉之舉嘛。
然而劉伯溫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對老朱說此人必有二心留不得。果真有一次,張昶寫了封信託人寄給還在元朝大營的兒子,恰巧被朱元璋知曉,遂命人問其原因,他毫不遮掩,並寫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大字。老朱看後,氣急敗壞的將其賜死。
總結
一臣不事二主,張昶用行動做到了這點,但他未選明主,致其客死異鄉,但他的才學與忠心卻是永遠無法磨滅的事實。
-
12 # 三少yun
朱元璋眼中的清官,劉伯溫為什麼要殺之?穿破衣服也有錯嗎?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看到這個話題,我立刻想到了另外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大清雍正年間,當時朝廷有個大清官叫唐文堯。這個人是雍正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官至兩廣總督。
唐文堯從小家貧,靠自己的母親給人洗衣服來支撐唐文堯讀書。唐文堯發奮讀書,功成名就之後,在家裡天天只吃大白菜,一吃就是三年!
漸漸地,這個唐文堯成了朝廷清官的楷模。
結局當然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唐文堯哪裡是什麼清官!
他家的大白菜,每餐都是用人蔘當材燒製的。據說,唐文堯家燒製大白菜的人蔘,月月需要2000斤!
不用說,唐文堯最後的結局是滿門抄斬。
再來說說朱元璋,穿個破衣服就算是清官了?或者說,衡量清官的標準就是衣服有多破嗎?
答案是否定的!
看來,朱元璋和雍正帝犯了同樣的錯誤!
張昶,就是非常典型的元朝舊臣,曾經官至戶部尚書。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烽火到處燃燒,元廷感覺到了巨大的危機。這是,元廷派出了一支隊伍,想招撫各地的義軍。
張昶,就是這支隊伍的特使,奉命來招降朱元璋,結果反被朱元璋扣留。
元朝滅亡後,張昶才學卓越,引起了朱元璋的賞識。
他留張昶在明朝為官,官至中書省參知政事。後又任命張昶負責制定大明法律,參與國家制度的建立工作等等。
法律制定好了之後,朱元璋總體上感到比較滿意,除了有些條例過於苛刻之外。
朱元璋是草根出生,對那些貪官非常痛恨。而張昶則不同,儘管官做的很大了,張昶還是整天穿著破舊的衣服,一件衣服補了又補,總是舍不地丟掉。
朱元璋看在眼裡,頓時對這個才子出身的張昶,能夠如此清廉,有了很深很好的印象!
劉伯溫,是誰?
劉伯溫,乃大明帝國的開國元勳,元末明初的軍事謀略家。在民間的傳說中,劉伯溫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
甚至,劉伯溫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所以,朱元璋一聽劉伯溫如此說,不得不重視起來。於是,他暗中仔細觀察了這個張昶,果真還發現了問題。
原來,張昶是元順帝的忠臣!
他一直不願意穿明朝的官服,寧願穿自己以前的舊衣服,破了也會補上再穿。並不是清廉之舉,而是心念舊朝的表現。
這時,朱元璋才恍然大悟!
難怪自己賞給他的金銀綢緞,他總是推說不要。實在推不了就堆在家裡,從來不穿。
當初張昶作為特使招降朱元璋的時候,他沒有帶家人。因此,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元朝的大都城中,張昶曾寫信給自己的兒子,詢問家中的情況。
思念家人,當然罪不致死!關健的是,朱元璋發現了很多與思念無關的內容。
第1:張昶制定的嚴酷法律動機不純,其目的是使大明的政權混亂,利於元朝的復辟。
第2:張昶暗中指使幾個人上書朱元璋,在奏章中對朱元璋歌功頌德,還勸朱元璋應該及時行樂。
第3:張昶利用參知政事這個職務之便,私放元朝俘虜,並告訴了他們很多明朝的機密。
第4:張昶記錄明朝的軍國大事,寫信給元朝。後來,從他家裡搜出了一些相關的信件。
1367年,楊憲上書朱元璋,告發張昶叛國投敵之事。
於是,朱元璋責令都督府查問,張昶則寫了八個大字,日: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通敵賣國,是死罪, 張昶的下場可想而知!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恐怕張昶在他自己的心裡沒有遺憾。也許,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裡,會有些失落,他曾經如此看重過這位穿破衣的清官。
-
13 # 歷史課課代表
作為一個大臣,他必然是有著俸祿,怎麼會穿破了衣服也不換呢?每個身居高位的皇帝都知道自己的帝位來之不易,所以有很多帝王都生性多疑,懷疑總有人會謀朝篡位。所以要想取得皇帝的信任,臣子們往往會花費很多心思。有的大臣是真心想為皇帝做事的,有的卻是有著不軌心思,這就希望帝王們擦亮眼睛。朱元璋這人一生充滿傳奇,他本是草根出身,最後卻成為了天下至尊。
這樣的逆襲絕非凡人能夠做到,可就是如此有本事的人,差點卻上了一個臣子的當。究竟是哪位臣子竟有如此本事,讓天下至尊都差點上當,那人便是張昶。這個人身份可不簡單,他曾經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官職還不小呢。在元朝還未被滅亡前,元朝的統治者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威脅,於是派一個使者前去檢視,那人便是張昶。張昶這個人確實非常有才,朱元璋見到他,就非常想據為己有。
畢竟已經來到了朱元璋的大本營,張昶為了性命著想,還是假意臣服了。本來嘛,人家在自己的朝廷就已經是個大官了,幹嘛還要冒險幫著朱元璋起事呢。可他待在朱元璋的大本營做事的話,其實是有些尷尬的,畢竟他曾經是元朝的戶部尚書。為了活命,他為人處事都必須小心,這樣才能取得朱元璋的信任。怎樣才能讓身在高位的人對其卸下心房呢?
那當然是做個不慕名利的臣子,具體表現為不愛金銀珠寶,不喜高官厚祿,不穿華麗衣服。朱元璋每次見到張昶的時候,都能看到他那身穿破了的衣服,心裡是甚為放心的,於是對他越發的信任和重用。張昶為了幫助元朝打敗朱元璋這個勁敵,想了很多辦法。第一個辦法便是讓其失去民心。有句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那便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他開始勸導朱元璋讓其實施嚴刑峻法,要知道百姓們最是痛恨統治者草菅人命的。還好朱元璋的身邊有個劉伯溫,此人便已看出了張昶的心思,便去提醒了朱元璋。能夠開創大明王朝的人,可不是愚笨的,只要經人稍稍提醒你,便能發現這其中的內幕。後來有個叫楊憲的人,偶然中得到一封信,那信中的內容就表明他還是在為元朝做事。
朱元璋感到非常生氣,沒想到自己平日裡那麼仰仗的人,卻是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於是便下令殺了他。
-
14 # 無筆
比起歷朝歷代的皇帝,朱元璋都顯得比較特立獨行。就比如說出身,最差的漢高祖劉邦人家至少也是一個管理十里地界的亭長,那也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公務員。但朱元璋呢?先是佃戶之子,後來又是皇覺寺的小沙彌,最後又淪為乞丐……不論他的身份如何變動,自始至終都是社會底層人民的一份子。
所以說,朱元璋在整治貪官汙吏上一直都是重拳出擊,絕不手軟。但凡貪汙一點點款項的,輕則罷官奪職,全家充為奴婢;重則株連親屬,面臨殺身之禍。對於朱元璋來說,砍頭對於貪官那簡直是憐惜,所以朱元璋恢復了古代的剝皮之刑法。對於貪官都要剝皮實草,讓後來者用以警惕。
朱元璋對官員要求嚴格,對自己也是高標準。朱元璋很少講究去用金銀器物,一般都只用銅來代替。穿著也很樸素,非正式場合下一直都是素衣一身。朱元璋自己喜歡這樣穿,他也樂得見別人這麼穿。
要想說明這件事,我們就先說說這個張昶。張昶在電視劇《朱元璋》中有其對應的角色,那便是呂昶。和電視劇如出一轍,此人原本就是元朝的一個高階官員,後來被派去招安朱元璋,因為才華出眾就被朱元璋給扣下了。
後來他又見朱元璋日盛一日,便加入了朱家軍的陣營。張昶幫助朱元璋訂立各種規章制度,建立起來了一套完備且高效的人事運作體系,這讓朱元璋很是滿意。
張昶以自己的才能取得朱元璋信任以後,他便開始在私下裡做一些“小動作”。張昶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搞垮朱元璋,迴歸大元。所以,他幫助朱元璋建立起來了非常殘酷的刑罰。在朱元璋取得半壁江山以後,他時常勸朱元璋歇一歇,誘導他縱情於酒色中。張昶這樣做就是為了激起民變,然後讓朱元璋就此覆滅。張昶這樣的想法早就被朱元璋手下的人給看透了,但即便給朱元璋說了也是無濟於事。一方面朱元璋不相信,其二他也愛張昶的才,所以朱元璋不願意懲罰於他。
張昶見朱元璋遲遲沒有變成他想象的樣子,所以內心有點崩潰。張昶的心事發展成為了心病,所以也就一病不起了。朱元璋有點心急,他還專門派人去張昶的家裡面去看他。朱元璋派去的人,就是楊憲。
張昶事件傷了朱元璋的心。自此以後,朱元璋再也無法信任周邊的人,即便是再親近的大臣朱元璋也仍然時時刻刻猜忌著他們。為了加強對大臣的監控,朱元璋特地設定了錦衣衛這個機構。從此,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機構就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二百多年之久。
-
15 # 生活情感日記
招安不成被反招安
張昶就帶領著一支使團,首先去見浙東義軍領袖方國珍,結果方國珍一點面子不給,折騰了半天毫無進展,沒辦法,張昶只好去招安朱元璋。
此時兵荒馬亂,盜匪四起,這麼遠的路,想要安全到達談何容易,張昶靈機一動,就把隨從們扮做發喪的隊伍,披麻戴孝,將符節和文書、財寶放進棺材,一路走、一路哭,竟然順利到達金陵,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聽說他是抬著棺材來的,對張昶的智謀所震撼。
只不過,此時的元朝已經分崩離析,馬上就可以瓜分大元的天下了,朱元璋當然不想招安。
張昶沒搞定朱元璋,朱元璋倒是看上他了,朱元璋早就聽說張昶這個人很有才能,“昶有才辯,智識明敏,”而且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是一個治世良才,自己開疆拓土、開闢新朝代,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
朱元璋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死活不放人,非要留下張昶,跟著自己打江山。張昶遇到朱元璋這個潑皮出身的草莽影響也是沒有辦法,再說了,招安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走出京城轉了一大圈,張昶也發現,元朝是氣數已盡,覆滅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不能把一家子都交給朝廷。
朱元璋授予他參知政事之職,留為己用,此人果然有才,他“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很是器重他,讓他主修《大明律》。
朱元璋在南方勢力漸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張昶為使團團長,冊封朱元璋。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達李善長等手下推為吳公,在南京建立西吳政權。
此時,沿著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沿海有方國珍,正南方有陳友定。各個割據勢力犬牙交錯。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於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
當時張昶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於是元朝皇帝派他為正使,派馬合謀為副使,從海上來到南京,招安朱元璋。
元朝給了朱元璋三個好處,一是授朱元璋榮祿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三是賜以龍衣御酒。
朱元璋本來野心極大,要統一天下做皇帝的,怎麼肯受招安,再說,元朝給的這些東西,都是虛的,什麼大夫,什麼龍衣御酒,就不能拿點錢出來嗎?
此外,江西是方國珍的地盤,元朝卻封朱元璋為江西的平章政事,這不是明擺著挑撥離間,想讓朱元璋和方國珍打起來,元朝來個坐山觀虎鬥,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也。
張昶是如何報復朱元璋的呢?張昶先是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在明朝創立之初,各種國家制度還不健全,“張昶有幹才,智識明敏,熟諳前朝典故,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可見張昶對於明朝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朱元璋也很是相信他。
但張昶只是表面如此,內心還是眷戀元朝。當時元朝有一位大將名叫擴廓帖木兒的兵力還算強盛,元朝還有一戰之力,張昶對自己的舊國也是充滿信心,他曾對他的親信偷偷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當時張昶每每與眾人議事時,都只穿一件破衣服,破了也不換新的。朱元璋不明所以,還誇讚他為“清官之首”,當為百官楷模。但只有劉伯溫識破了張昶內心的真實想法,知道這是張昶心念舊國的想法,所以才認為張昶此人留不得。
張昶為了報復朱元璋,他故意上書勸朱元璋要及時享樂,還勸朱元璋用重刑重罰,又上書向朱元璋陳述了一些剝削壓迫百姓的方法,想讓朱元璋失去民心。
這計策的確是一條好計策,但當時朱元璋正處於勤於政事,力求成就一番大事事的時期,怎麼可能聽從張昶的建議呢?反而對劉伯溫說:“(張昶)是欲為趙高也。”
劉伯溫回答說:“誠如聖見,必有使之亡者。”意思就是說張昶想成為趙高那種奸臣啊!劉伯溫的意思就是正如聖上您所看見的,一定會有人讓他滅亡的。朱元璋此時對張昶已經心生不滿。
-
16 # 體育死忠粉
題主說的這個人張昶,原來是元朝的舊臣高官,做到元朝的戶部尚書,他後來投降了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他做了一件犯忌諱的事。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後,把北朝的俘虜遣返,張昶就趁機寫了一封信,讓遣返的元朝人帶到北元,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張昶要尋找他流落北方的兒子。
結果這封書信被朱元璋的大臣楊憲截獲,於是朱元璋就讓楊憲去審問張昶,到底怎麼回事,一查之下,發現張昶有二心,他整天思念元朝,還說什麼“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張昶還在書信的背面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來張昶還想著要恢復元朝,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把他殺了。
朱元璋在南方勢力漸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張昶為使團團長,冊封朱元璋。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達李善長等手下推為吳公,在南京建立西吳政權。
此時,沿著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沿海有方國珍,正南方有陳友定。各個割據勢力犬牙交錯。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於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
當時張昶擔任元朝的戶部尚書,於是元朝皇帝派他為正使,派馬合謀為副使,從海上來到南京,招安朱元璋。
元朝給了朱元璋三個好處,一是授朱元璋榮祿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三是賜以龍衣御酒。
朱元璋本來野心極大,要統一天下做皇帝的,怎麼肯受招安,再說,元朝給的這些東西,都是虛的,什麼大夫,什麼龍衣御酒,就不能拿點錢出來嗎?
此外,江西是方國珍的地盤,元朝卻封朱元璋為江西的平章政事,這不是明擺著挑撥離間,想讓朱元璋和方國珍打起來,元朝來個坐山觀虎鬥,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計立馬被朱元璋和劉伯溫識破,於是將副使馬合謀殺死,因為朱元璋覺著張昶這個人比較有才華,沒殺。
張昶是個宰相之才,雖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卻還思念元朝,陰謀不軌。說起來,這個張昶也的確是個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後,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吳國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條。
張昶是個典章制度的高手,吳國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筆,是個不可多得的實幹人才。
張昶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執行力,可以跟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名相狄仁傑相比,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卿的時候,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張昶則更牛,他經手的事,沒有一件在他手裡停過一天以上。
張昶效率如此之高,宰相過也!如果元朝讓他做宰相,也許還能強盛一陣子呢。
但是呢,張昶畢竟是元朝投降過來的,而且當初是被朱元璋強行扣押,他是“心在曹營心在漢”,還想著元朝,雖然他在朱元璋這裡也得到了榮華富貴,可是,他心心念唸的還是元朝,他曾經對人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他之所以幫助朱元璋,並不是因為他覺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讓朱元璋和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狗咬狗,從而讓元朝漁翁得利。
為了幫助北面的元朝,張昶就幹了兩件特別陰損的事。結果被劉伯溫識破了。一是,他建議朱元璋在治理國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製造朱元璋殘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權瓦解。這件事朱元璋諮詢劉伯溫以後,沒有聽張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斷給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稱頌朱元璋的豐功偉業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衝昏朱元璋的頭腦,使朱元璋耽於安樂,驕奢淫逸,再無雄心壯志,從而幫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劉伯溫看出來了。
朱元璋對劉基曰:“是欲為趙高也。”劉基曰:“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亡。”
後來朱元璋要討伐張士誠,便讓張昶寫檄文,結果張昶列了張士誠很多條罪狀,朱元璋一看,不太對啊,怎麼好像在說自己?
朱元璋就把張昶寫的檄文拿給劉伯溫看,然後張昶的指桑罵槐的陰謀詭計,就被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給識破了。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殺了張昶,但是朱元璋愛惜張昶的才華,沒捨得殺。
上面張昶那些陰謀詭計還算是暗地裡的。
後來,楊憲發現了張昶的書信,朱元璋派人審問張昶,張昶於是在書信北面寫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大字,信中還說,他在元朝最快樂,最風光,在朱元璋這裡當官,最悽慘,最黑暗,簡直度日如年,這是挑明瞭有叛逆之心。
朱元璋覺得,他再有才華,也不能留了。一個有二心的人,越有才華,豈不是對自己威脅越大,破壞越大嗎?於是朱元璋把張昶殺了。
-
17 # 歷史品一點
張昶原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頻繁爆發,烽煙四起。面對遍地的義軍,元朝無力征剿,於是想出了個懷柔政策,派人去遊說起義軍,許以高官厚祿,從而達到分化、瓦解起義軍的目的,接受這個任務的是馬合謀和張昶。
但是朱元璋可不是方國珍那樣的貨色,不貪圖榮華富貴,況且此時的朱元璋兵強馬壯,正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所以朱元璋根本不會理會元廷敕封,準備殺掉元朝使臣,以表決心。但是朱元璋是個愛才之人,張昶表現出來的才識學問,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張旭精通元廷的各項典章制度,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人才,於是,朱元璋只殺了馬合謀,而留下了張旭,並被老朱任命為了中書省參知政事,參與國家制度的建立工作。
在朱元璋身邊為官的這段時間內,張昶的生活異常儉樸,只穿著自己原有的衣服,而且朱元璋的賞賜他也不會使用。正在朱元璋認為他是一個清官的時候,有人發現了張昶不正常的地方。史載張昶“心常怏怏,心不忘北歸”,就是說他心裡還念著自己的舊主子--蒙古人,就是這件事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所以對張昶開始提防。
恰在此時,張昶暗中指示了幾個人上書朱元璋,在奏章中不斷地對朱元璋歌功頌德,並且勸朱元璋應該及時行樂。另外,張昶還上書朱元璋應該制定嚴刑峻法,“破兼併之家,行厲民之術”。目的就是要讓朱元璋變成貪圖享樂的暴君,整垮朱元璋的勢力,讓元廷有機會再次南下。
“誠如聖見,必有使之者亡。”
但是朱元璋想著,張昶也算是忠心耿耿,況且才學卓著,所以還沒打算殺他,只是將他斥責了一頓,把他的書籍都燒了。
“不欲窮治,但斥之,焚其書。”
被斥責後的張昶更加憤憤不平,於是張昶利用參知政事這個職務之便,開始私放元朝俘虜,並且告訴了他們很多明朝機密。後來,張昶的膽子越來越大,直接開始寫信記錄明朝的軍國大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這件事最終被楊憲發現,而楊憲也在第一時間告知了朱元璋。朱元璋怒不可遏,命都督府調查此事,張昶寫下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字,表明自己心向元朝的心志,朱元璋這次也看明白了,張昶是打算在漢奸這條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了,於是也不再留情,把張昶咔嚓了,算是成全了他。
這樣看來,也就不難理解張昶的動機了,當然,他洩露明朝的軍國機密給元廷屬於通敵賣國的謀反之罪,所以,被處死也在律法之內。
-
18 # 楊角風發作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歷朝歷代諸侯為了皇位,皇子為了帝位,掙得頭破血流,究竟因為什麼?這就是皇權的魅力,它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它可以號令天下、它可以讓你享受一切人間榮華。這所有的前提則是皇權的穩固,假如四面楚歌,內部起義不斷,被推翻也就是遲早的事。
朱元璋是集雄才偉略、詭譎權謀為一身的偉大帝王,他出身布藝,以平凡之軀打造出龐大的明帝國。朱元璋識人很準,離開郭子興的時候身邊只帶了24個人,而這24人皆是明帝國的股肱之臣。
在創業之初,朱元璋是否也曾看錯人?有一人名叫張昶,是元朝派來的使者,因為其身負大才,便被朱元璋留用。張昶經常穿一身破衣爛衫,什麼時候也不換衣服,哪怕身居高位也是如此。
朱元璋見到如此清官也是稱讚不已,而朱元璋手下頭號謀士劉基則對張昶甚為忌憚,並對朱元璋說道:“此人留不得!”
為何張昶身為清官還被人詬病?他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張昶原本是宛平人,也是現在的河北地區,他是原元朝舊臣,官拜戶部尚書。在朱元璋熱火朝天搞造反事業的時候,元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夥勢力不容小覷,令張昶為元朝使者,到朱元璋營帳中勸降。
我們都清楚朱元璋的身世,全家老小是死走逃亡,父母皆被餓死,這都是拜元朝暴政所賜。要想勸降朱元璋,那談何容易。張昶說明來意,朱元璋也不發火,仔細交談一番,發現此人博古通今,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史料記載:
“昶,北平之宛平人,仕元為戶部尚書,以奉使來,上與語,初默然,後見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參知政事。”
朱元璋創業初期,正是用人之際,對張昶也極為欣賞,當然了,和談一事必定是談不攏的,一方面朱元璋對元朝深惡痛絕,怎麼還能投降,另外元朝政府已經腐敗不堪,就差臨門一腳,朱元璋爭奪的是天下的統治權,元朝給的那點條件也實在不值一提。
張昶被授予參知政事之職,大概相當於副宰相,地位不低。我可以分析一下張昶的心理活動,張昶本來是來勸降的,卻被敵人招安,這事情換在哪都比較奇葩,作為元朝高階官員,其內心必定是複雜的。
俗話有云,忠臣不事二主,張昶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事也同樣表裡不一,對外人“坦誠相待”,內心卻仍嚮往回到元朝。雖然張昶口心不一,但仍為朱元璋做了許多事情。
史料記載:
“昶有才辨,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凡國家建置制度,多出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
張昶聰明機敏,史學知識淵博,很多建國的制度都是張昶制定的,並且判斷迅速、高效,從不停滯。這種人才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當時百廢待興,身邊只有一群喊打喊殺的武將,這種國家建制的人才實在太少。
張昶幫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解決了很多難題,而最大的問題是,張昶不忠於朱元璋,這一點是哪個領導都無法容忍的,你可以無才無能,這都是可以後天彌補的,假如你想挖公司牆角,那肯定會被公司開除。
劉基正是看到張昶的問題,才向朱元璋稟報。想來以朱元璋的眼光,早就看到這一切的,朱元璋在反元初期,對事情判斷極準,張昶這種裡通外國之人也一定看在眼裡。
對於張昶,朱元璋估計是又愛又恨,才能是如此之高,卻又是個不忠之輩。很快張昶的問題就暴露出來。
史料記載:
“昶嘗竊語其所親曰:“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間陰使人上書頌功德,勸上以及時娛樂,”
張昶經常對左右親信說:“如果我回到元朝,同樣是榮華富貴一生”。另外,張昶也對朱元璋下手了,明君的特點是能聽進他人意見,並有自己判斷,不會人云亦云。朱元璋本身就是個剛硬果決之人,如果有人要坑他,對方當然不會有好果子吃。
朱元璋貧農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稱帝之後減免各地賦稅,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於官民朱元璋就不那麼客氣了,只要貪汙受賄者,統統格殺,一個不留。如此心性之人,是不會輕易搖擺的。
真正的忠臣,哪有這麼勸諫君主的,這必定是個大奸臣,所以說劉基要朱元璋除掉張昶。
張昶結局如何?
之後張昶越來越思念元朝故國,在家中藏了很多反叛的書稿。明朝的文字獄也是比較嚴重的,朱元璋因為要過飯、當過和尚,內心也有些許自卑,但凡有人在奏疏中出現相應不敬字眼,可能面臨殺頭之禍。
張昶的臥室中有這麼一篇稿子,上寫“身在江南,心思塞北”,這明擺是要叛變,被人揭發後,張昶再也無法這麼混下去了。朱元璋欣賞張昶的才能,想著再次放他一馬,而得到的回覆卻是“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最終,張昶被處死。
-
19 # 江水趣談
為什麼同一個大臣穿了破衣服不換在朱元璋和劉伯溫口中有兩種說法呢?我想他們倆看待這件事情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導致了他們倆一個人直誇這個人是個清官,一個人說出了這個人不能留下這樣的觀點。
首先我們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直接誇這個人是個清官,是因為朱元璋最恨貪官汙吏。當他看到這個人穿著破舊的衣服來上朝的時候,朱元璋當然會誇他是個清官,因為管理比較富裕,比普通老百姓生活過的要好,他們的衣服也是富貴的錦羅綢緞。而此人卻不是穿著錦羅綢緞,還穿著破舊的衣服,所以朱元璋由此斷定他是一個清官。
然而劉伯溫卻從現象看到了本質。官服在一般場合下是不會隨意穿著的,所以說這官服也沒有那麼容易就變得又破又舊。然而這位官吏卻穿了破舊的衣服來上朝,可見這個人的居心確實不一般。
身為一場官員,穿著得體,應該是他最基本要做到的。他為了顯示自己的清正廉明,特意穿一身破舊的衣服來上朝,可見這個人的手段不一般。所以劉伯溫才會告訴朱元璋,此人留不得。
我贊同劉伯溫的做法,因為我覺得這樣的人留下來必然日後會成為一大禍患。身為一國之君,更應該對這些事情做到謹小慎微,要及時的明辨和洞察。總而言之,這樣一個為官的人,在任何情況下,橫豎怎麼看都是留不得的。
-
20 # 指揮使吳鐵錘
以下是我的分析:
第一點:要深究他為什麼破衣服?
因為他心思故國,寧可穿著以前的破衣服,來表明自己心懷故國,卻不直言道明。而最懂文人心思的劉伯溫看穿了這一點,才會說此人留不得。
第二點:穿破衣是不是在怨恨什麼?
張昶曾經做過元朝的戶部尚書,在朱元璋這裡,官位還下降了一級,現在只是戶部侍郎,以前在元朝的時候,他的地位是很尊崇的,而今還要事事請教上級戶部尚書,生活和待遇大不如前,不過是因為出公差的時候被朱元璋給扣住了,所以不得己才做的明朝的官員。所以他有所怨恨,覺得待遇大不如前。
第三點:穿破衣在諷刺什麼?
為什麼張昶以前在元朝的時候不穿破衣,到了如今的大明才穿破衣呢?也有一層諷刺大明一窮二白的意思在裡面。天天穿著破衣,誰又敢說自己的國家國泰民安生活富足呢?何況他還是戶部管錢財的二把手。
第四點:這樣會教壞很多官員裝虛假樣子。
穿著破衣,還能表明自己是一個清官,那無形中就讓無數的朝廷官員成了貪官。如果大家都做表面功夫,大家都穿破衣,是不是就表示都是清官了呢?所以這種風氣不能助長。朝廷有官服,一年的薪金也夠買好多衣服,不至於穿著破衣如此作派。這樣子會教壞很多官員弄虛作假。
綜上所述,此人不忠不義虛假偽善,最後更是發現了他表明心跡的詩句,那就不得不殺了。
這種現象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就是張昶思念蒙元前朝,誓死不穿新朝的衣服,效法漢朝牧羊的蘇武,表達對蒙元政權忠貞不二的決心。這一點是大眾流行的觀點,眾多人已經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在這裡不加贅述。
因此,不管從張昶的自身因素還是朱元璋維護自己統治,鞏固政權的因素出發,張昶都不免一死的結局。殺張昶,不僅僅是張昶一人的原因,更是朱元璋維護統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