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慕愛電影

    科學類綜藝一直都是電視人所不太敢觸碰的節目型別,因為這類節目不僅製作難度大,包括科學理論的支援、科學裝置的測試、拍攝上的難度,還有就是如何在眾多以娛樂為主流的綜藝環境之下,讓觀眾對科學這件事產生興趣,所以涉足者一直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最近兩年央視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加油!向未來》《正大綜藝·腦洞大開》接連兩檔節目讓科普類節目逐漸走進觀眾視野。然而,與滿屏花裡胡哨的“戰鬥”、“挑戰”與“歌手”綜藝對壘,“科普”節目仍頗感落寞。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科幻小說《三體》備受矚目、好萊塢科幻大片每逢上映都火爆一時……乍一看,這一切似乎在向電視人發出預告“科普類節目的春天就要到來”,華人已重燃科學興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之前《加油!向未來》製片人王寧在接受採訪時曾坦言,在拿到節目的動態收視率曲線圖時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一旦從實驗環節進入到原理解釋,收視率馬上下降,掉得非常快。在記者看來,觀眾喜歡看科學實驗呈現的驚奇效果,卻並不關心造成現象的理論解釋,這就是當下電視環境的現狀和觀眾的心理——娛樂至死。就像《最強大腦》將腦力科學展現到了極致,但節目側重的是極端腦力者的特殊才能,是極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天才能力,所以從觀眾的觀看心理來說,驚歎與獵奇可能才是觀眾的心理訴求,和我們的大腦似乎沒有多大關係;也如同綜藝清流《見字如面》一樣,節目的製作理念是為了重燃觀眾對於書信文化的重視同時用書信開啟歷史。關正文團隊確實非常努力,但如今節目火了,8位明星嘉賓讀信時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令觀眾大加讚賞,卻真正有幾個人拿信說事,拿歷史說事?   也許有人會說,美國著名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曾獲得成功,但“流言”終歸有限,節目難長久。湖南衛視曾經的《好奇大調查》和東方衛視的《1001個真相》曾經對流言模式有一定借鑑,但最終都沒有取得讓人滿意的成績。同行裡面活得比較久的是《艾倫秀》裡的一個小板塊,但他們的原理部分也是儘量簡化或者跑偏,這說明並不是中國觀眾缺乏科學素養,全世界都一樣。   曾幾何時,我們大多數人兒時的夢想都是長大後想成為一名科學家,而如今的孩子卻從小就做起了明星夢。科普類節目要想真正掀起熱潮,也許我們還要從小抓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吸管除了喝水還能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