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維度開拓者

    恆星可以近似地看作一個黑體,根據黑體輻射規律,黑體被加熱時溫度較低時呈現紅色,繼續加熱變成亮黃色,再加熱變成白藍色。這種物理現象稱為色溫。

    所謂的色溫其實就是一個發光物體頻譜中光強度的分佈狀況。溫度越高的恆星,光強度越分佈偏向短波藍色,溫度越低偏向長波紅色。

    因此,我們在宇宙中觀察到的天體那些年輕的恆星都是藍白色的,中年的亮黃色的,老年的是暗紅色的。

  • 2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恆星輻射波的波長和恆星的溫度有關,既恆星的溫度越低,輻射波的波長越長,恆星的溫度越高,輻射波的波長越短,至於恆星表面溫度,其實也和恆星的整體溫度有關,如果恆星的表面溫度低,那麼恆星的整體溫度就不會高,反之,恆星的表面溫度高,那麼恆星的整體溫度就高。

    有些人會用色光來解釋波長,一般的人眼看到的輻射波可以分為七個顏色,紅色的波最長,紫色的波最短,所以紅光讓人感到溫暖,而紫光則給人灼傷,這也是最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分法,不過這只是輻射波的極少部分,溫度低也有輻射波,只不過這時的輻射波為人眼看不到,因為在紅色波之外,所以叫紅外線,溫度高也有輻射波,只不過那些輻射波的波長比紫波還短,所以叫做紫外線。

    這裡的顏色只是人的感官區分,實際上溫度有變化,輻射的波長就有變化,不存在幾次方的大比例,也就是說,溫度只要變化,輻射的波長就變化。

    但是現在並沒有這麼靈感的科學儀器能檢測到溫度與波長對等變化,才形成了波長的大資料和溫度的大資料,這也是今天所謂的根據恆星色譜判斷恆星溫度籠統的手段,而且只是一再用於推論,而沒有真正的成功的真實的案例。

    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波長本身就失的比毫釐都多,很難想象那些所謂的恆星溫度能差多少。

    之所以說波長就失之毫釐,就拿可見光來說,所謂的單色光,那是人們把看起來比較像的波歸到一塊,其實細分一下,單色光並不單色,因為它們的波長也是千差萬別,當然它們的本質更有區別,這樣想來,還能沾沾自喜嗎?

    好了,光的學問也是無窮的,現在還只是在光波的門外偷窺到幾個影子,所以要老老實實的、沉下心來,研究研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裝出一個“完美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