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耐心看完了居住在澳洲的華裔小提琴家Brett和Eddy在網路上釋出的質疑影片,解說非常清晰,並且還邊拿小提琴進行操作,讓不少外行人都能看懂,質疑合理。他們表示該節目影片是在YouTube上偶然看到,抱著欣賞的態度觀看影片,發現聽到的和看到的並不一樣,於是提出了質疑,釋出影片的初衷不是為了什麼特殊的目的,只是作為同樣喜愛音樂的人對待音樂的態度應該嚴謹一點,要想當音樂家就應該努力練習,誠實地表演給觀眾朋友,態度真誠。
影片內容首先有兩個質疑的地方:第一:鞠婧禕所拉的小提琴有四個調音器,一般只有新手才會這樣,專業的音樂人都使用一個調音器;第二,鞠婧禕以及馬雪陽拉小提琴的手勢與觀眾所聽到的聲音不符。憑藉這兩點,質疑鞠婧禕和馬雪陽兩人在節目中假拉的初步證據也算是有了,已經有記者向湖南衛視諮詢相關質疑,暫未獲得相關回復。
那麼就像題主問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假拉”這種現象,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1.節目內容還是受綜藝製作大環境影響,很多綜藝表演都是提前錄製好音源然後現場表演,對於藝人來說,往往表演內容都不是專業所長,本身可能對所謂的“琴技”修養不夠,但收到節目盛情邀約,作為一項工作為觀眾表演也並無錯處。作為電視臺有冠冕堂皇的各種理由,想出各種“解決辦法”將人氣明星的流量傳播效應和節目質量能相互結合起來,可是這樣的節目真的能走得長遠嗎?觀眾真的能感受到高質量的節目水平和音樂賞析嗎?
2.藝人團隊出於對藝人發展需要打造的“人設”亮點(各位粉絲別在我這裡說誰誰誰清清白白,無比無辜了,我現在說的是團隊),畢竟你有特點,你賣人設,很多節目就能上,很多品牌形象就比較符合,這是出於對藝人形象的整體考量,當節目製作方丟擲橄欖枝時,雙方利益訴求一拍即合,哪怕技藝生疏了沒關係,我們想辦法;哪怕那裡彈錯了,沒關係我們糊弄。
這不僅是幾個藝人“假唱”或者“假拉”什麼的那麼簡單,這是目前國內綜藝節目的通病,輕視觀眾,糊弄觀眾,最後還要觀眾買單。
不過事情發展到現在,如果粉絲仍有疑慮的可以催促自家團隊或者節目製作方出來澄清,就不要再拿與假拉節目無關的以前的練琴影片來說了
我耐心看完了居住在澳洲的華裔小提琴家Brett和Eddy在網路上釋出的質疑影片,解說非常清晰,並且還邊拿小提琴進行操作,讓不少外行人都能看懂,質疑合理。他們表示該節目影片是在YouTube上偶然看到,抱著欣賞的態度觀看影片,發現聽到的和看到的並不一樣,於是提出了質疑,釋出影片的初衷不是為了什麼特殊的目的,只是作為同樣喜愛音樂的人對待音樂的態度應該嚴謹一點,要想當音樂家就應該努力練習,誠實地表演給觀眾朋友,態度真誠。
影片內容首先有兩個質疑的地方:第一:鞠婧禕所拉的小提琴有四個調音器,一般只有新手才會這樣,專業的音樂人都使用一個調音器;第二,鞠婧禕以及馬雪陽拉小提琴的手勢與觀眾所聽到的聲音不符。憑藉這兩點,質疑鞠婧禕和馬雪陽兩人在節目中假拉的初步證據也算是有了,已經有記者向湖南衛視諮詢相關質疑,暫未獲得相關回復。
那麼就像題主問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假拉”這種現象,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1.節目內容還是受綜藝製作大環境影響,很多綜藝表演都是提前錄製好音源然後現場表演,對於藝人來說,往往表演內容都不是專業所長,本身可能對所謂的“琴技”修養不夠,但收到節目盛情邀約,作為一項工作為觀眾表演也並無錯處。作為電視臺有冠冕堂皇的各種理由,想出各種“解決辦法”將人氣明星的流量傳播效應和節目質量能相互結合起來,可是這樣的節目真的能走得長遠嗎?觀眾真的能感受到高質量的節目水平和音樂賞析嗎?
2.藝人團隊出於對藝人發展需要打造的“人設”亮點(各位粉絲別在我這裡說誰誰誰清清白白,無比無辜了,我現在說的是團隊),畢竟你有特點,你賣人設,很多節目就能上,很多品牌形象就比較符合,這是出於對藝人形象的整體考量,當節目製作方丟擲橄欖枝時,雙方利益訴求一拍即合,哪怕技藝生疏了沒關係,我們想辦法;哪怕那裡彈錯了,沒關係我們糊弄。
這不僅是幾個藝人“假唱”或者“假拉”什麼的那麼簡單,這是目前國內綜藝節目的通病,輕視觀眾,糊弄觀眾,最後還要觀眾買單。
不過事情發展到現在,如果粉絲仍有疑慮的可以催促自家團隊或者節目製作方出來澄清,就不要再拿與假拉節目無關的以前的練琴影片來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