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雲流水1437995
-
2 # 沅汰
上圖為哈民聚落玉璧
我個人認為,關於夏朝之前還有虞代的說法可信程度比較高。首先,從考古的角度來講,夏之前存在一個禮備周全的王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今天在內蒙古博物館參觀,看到距今5600年到距今5100年的哈民聚落出土了各式玉璧。那些長方形玉璧、雙聯璧玉質精美,製作精良,應該是作為禮器使用的。哈民聚落的遺址在內蒙古通遼附近,相對於中原來說算是偏遠地區。既便是偏遠地區都能有這麼精緻的玉禮器,那麼中原地區的禮制發展高於還高於偏遠地區基本是肯定的。傳說中的夏代距今大概4100年到3600年,那麼早於夏代的龍山文化時期,良渚文化時期,以各種考古成果都可以證明之前很可能存在一個更早於傳說中的夏代的早期王朝。
從古籍記載來說,關於夏之前還有一個虞代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如果說單單以為提到了有一個虞代並不可信,那麼關於這個虞代的各種政治、思想的體制的描述,那些詳細的禮制細節的描寫,列不像是一一杜撰出來的。戰國時期,韓非子在《韓非子*顯學》中甚至說“虞夏二千餘歲”。或許是因為當時有關於虞代的記載資料。但是經歷了戰國,秦的焚書,沒有保留下來。
虞作為一個朝代,至少要有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導觀念,成形的體制。《禮記*檀弓下》裡面有一段講哀公問周豐治國之道,如何對待百姓,這其中就具體提到了虞代君主教民以誠信。“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有虞氏並未教導百姓誠信而百姓卻懂誠信。《表記》裡有一段更把上古四代的治國之道做了對比。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殷周之道,不勝其敝。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孔子說:虞代和夏代的治國之道,民怨尚少;殷代和周代的治國之道,有著不能克服的流弊。虞代和夏代的質樸,殷代和周代的文采,都到頂點了。虞代和夏代的文采勝不過他們的質樸;而殷代和周代的質樸卻又勝不過他們的文采。甚至提到職官的設定如:“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週三百。”
有虞氏設立職官五十種,夏代就增加到一百種,殷代發展到兩百種,周代擴充到三百種。
祭祀是上古時帝王的重要工作,國家的重要治國方式,是人與自然的交相和協,是人內心深處思想的體現。《禮記》裡邊很多地方提到祭祀,其中不乏把上古四代做對比的。《祭法》、《祭義》、《郊特牲》等篇目詳細記載了祭祀的細節,把虞夏殷周相比較。對比看來,四代的祭祀具有傳承性,並且是逐漸成熟起來的。四代裡最早的虞代的祭祀還是充滿原始的荒蠻、血腥之氣,還沒有更精深層次的哲理觀念。並且還沒有太強的儀式感。禮制的不完備證明虞代為四代開化之先,是從蠻族部落向禮制國家轉變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還遠沒達到如周代那麼儀禮完善。
此外還有喪禮。喪禮是禮制中要求最嚴格的禮儀。對於虞代喪禮的描寫在細節中非常祥細。具體喪儀制及用物都和夏殷週三代並行描述。還有教育、敬老等等體現當世統治思想的表現領域都在古籍中有詳細文字描寫。從思想到,具體條目,再到用物的細節,如果說夏之前還有一個更早的王朝這個觀點是完全杜撰出來的,不可能杜撰得這麼系統完備並且杜撰得能完全和後來的夏殷週三代都傳承下來,一點不矛盾。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籍中的記錄得到了考古的證明。比如“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犧象,周尊也。”陶製的名叫“泰”的盛酒器,是虞代的酒罇;畫有山雲花紋名叫“山罍”的盛酒器是夏代的酒罇;平底無足叫作“著”的盛酒器,是殷代的酒罇;犧牛形和大象形的盛酒器是周代的酒尊。這一段提到的器物:虞代的泰,夏代的山罍、殷代的著都沒有出土實證,但周代的動物形尊確實有,犧尊、象尊都有。如果說這一條可信,至少證明虞、夏、殷三代也是有可信度的。
回覆列表
中國有確切時間記載的歷史年代是發生在公元前841年的華人暴亂,距今不到3000年。這是我上中學時歷史書中記載的。雖然安陽的殷墟早被發現,但一直沒有確定年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確認這是商朝後期的遺址,把中國歷史推進了一千多年,歐美史學界也認可了商朝的存在,在這之前,他們一直持懷疑的態度。
中國的夏朝在歷史文獻中有詳細的記載,各個世系和王都很清楚。但苦於沒有發現確切的類似安陽殷墟的大型城市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雖與夏末期同時代,但發現的有價值的文物不多,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這是讓人很遺憾的事情。 至今為止,雖然我們發現了許多歷史遺址,比如西安的楊官寨和半坡遺址都是早於夏朝的新石器晚期遺址,光是仰韶文化型別的遺址都發現了5213處,但夏朝的遺存還是在霧中,雖然很近,卻總是看不清。
從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文字研究發現,商朝已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奴隸制國家,無論是從天文曆法,還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的構成,尤其是甲骨文的文字發展上看,這些都是必須歷經千年以上才能達到的成就。這就把歷史推演到夏朝,但苦於在甲骨文中沒有對夏的記敘,這就使得有人懷疑夏朝的存在。我想是否商朝推翻的是另一個朝代,夏還在之前,抑或是夏朝還有別的稱謂,比如"華"。這都需要考古學去證明或是再仔細研究甲骨文字。
在發現殷墟之前,當地的農民發現甲骨,認為是龍骨,甚至那時的中醫把它做為中藥成分碾壓成粉沫入藥,其間不知毀掉多少?這都是有文字的歷史物證,是否毀掉的部分上有記敘呢?
五千多處仰韶文化遺存也顯示那時中華大地上人類已開枝散葉,沒有大量人口是做不到的,應該有國家這種形態出現。是否我們的史學界應把注意力放在仰韶遺蹟最為密集的陝西而不是河南?
陝西石峁遺址、半坡遺址、良渚遺址、大汶口遺址以及遺存最多的仰韶遺址,時間上限都到了六七千年前,而夏距今也不過四千多年。炎黃二帝距今五千年左右,已經有良好的統治力,要達到這麼大的規模人口也少不了,這些都是必須有國家與之匹配的。歷史上記載的堯舜禪讓應該也不會是空穴來風!夏朝和虞朝等著後人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