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誠科教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要做到最完美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學這學那,老師讓孩子的成績必須保持上等水平。可是都沒有想過孩子心裡是怎麼想有什麼想法,才會導致現在很多孩子壓力集身,無從釋放,才會出現現在新聞上很多播報的墮樓、抑鬱、叛逆的心理,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好的。

    一、家庭因素的影響。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恰當,家長的教育思想落後,觀念淡薄。其次有的家長直接向學校、老師要求讓孩子學些高難度的知識,認為孩子會背古詩、會數數字就是聰明的,根本就不從幼兒教育的規律出發。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都有種“拔苗助長”的錯誤思想,父母一昧追求獲取知識多少的程度,卻忽略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在學校對於幼兒教育大多是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可實際上,大多數幼兒園往往只重視幼兒生理衛生保健,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衛生保健。另外,教師的言行、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當,從而導致幼兒心理不健康。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有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各種遊戲廳娛樂場所、各種電視、書刊媒體、網咖等等無不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還有幼兒最直接接觸的人和事,對幼兒心理是否健康有直接的聯絡。

    面對越來越豐富、而又充滿誘惑的生活環境,應如何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導向。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孩子的性格養成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家長的教育方式、性格特徵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2、樹立學校正確的教育導向。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在教育過程中不但應重視幼兒的身理健康更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學校要走出傳統的誤區,學校不僅負著向幼兒傳授知識的責任,而且還要擔負起幼兒心理健康的責任。

    3、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環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成長的外部因素,我們應該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列為重要的教育原則,努力營造幼兒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 2 # 春風20296

    必要的溝通、交流、互動以外,要懂得適量(適度)。如再愛吃的東西,你讓他每天吃,踹著吃,不用三天,他看見那種東西就乾嘔。

  • 3 # 源小米

    追求完美沒有錯,錯的是把完美當成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才是最大的錯。萬般皆下品,唯 有讀書高。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放到以前還是現在同樣適用。就像我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讀書是通往羅馬最近最好走的一條路。

    家長對孩子有高要求,他們希望孩子以後的人生過得比他們要好要幸福。老師對孩子也有要求,不僅是為了升學率,也希望所教的學生都有一個美好前程。但是衡量一個人成長有出息不能說他考上名牌大學,年薪多少萬就一定是成功的,可能他過得並不快樂。

    我認為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成功的標誌是看有沒有健康的身體,正確的三觀,平和樂觀的心態,挑戰困難的勇氣。那怎麼才能教出這產身心健康的孩子呢?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能過分強迫孩子學習,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用一種平等的目光去審視孩子,要學會接受他們的不完美。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米老師談教育

    這個問題本身提的就很有見地。完美,真的是毒藥!

    一個表像完美的孩子內心不會是充滿Sunny的。人生來就帶有一些缺陷、缺點。我們教育孩子首先要讓他充分接受自己,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永遠學不會關照他人。

    能力方面盡力而為,我們讓每一個孩子的能力都儘量發揮出來就可以了,這個社會是多元化的,成功的定義也是多種多樣的。

  • 5 # 指北針教官

    有人說:“毀掉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後來又有一批人說,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已經被毀掉了。試想,又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斷向好,向強呢?慶幸的是,這是一碗毒雞湯,毒在他說得太絕對,毒在後來者的段章取義與曲意迎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世上沒有完美,追求極致和完美是疲於奔命的徒勞。其二,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何必要求孩子遵從。

    先說其一。沒有絕對的完美,但絕不是放棄追求完美的理由。

    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兒子中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你並非足夠完美,那你不應該只做你自己,而是應該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世上沒有絕對的完美,卻有對完美的不斷追求。所有偉大的奇蹟都來源於對完美的追求,也正是沒有絕對的完美,才讓超越奇蹟成為可能,有了可能,便有了繼續追求的動力。“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不就是對追求完美的最好詮釋嗎?我們需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更要將追求完美的品質內化為孩子的人格態度。

    不能把追求完美等同於必須成為完美,完美沒有終極標準,所以無法必須成為。幻想成為完美是對自我發展的束縛,我們的確不應該要求孩子成為完美的孩子,同樣也不要讓孩子在成為完美中束縛了天性的釋放。

    安迪教父曾說:“每瞬間,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教育孩子不是寵,是你要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父母將自己追求完美的態度確實不應強加給孩子,但也絕對不是讓孩子放棄追求的理由。我們應該在生活、學習、工作上做追求完美的榜樣,用一言一行去教化孩子,用適當的言辭要求孩子,而不是用權威簡單粗暴地逼迫孩子去達到他所無法企及的高度。在孩子尚未發展出正確判斷的能力之前,家長不去正確的引導和要求,難道是想讓人類懶惰的天性主導他的人生嗎?

    說其二。追求完美,是為了自我修行,也應照顧別人的期望。

    完美在每一個人的內心裡都有獨特的認知,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標準。“毀掉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這句話在訴說者的內心裡本身就是他對平衡生活的完美追求。他所說的“不追求完美”或許是指別人期望中的完美。一個人如果一直活在別人的期望中,確實悲哀;一個人如果都不能被別人所期望,那麼其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

    08年奧運會,劉翔臨場棄賽,飽受爭議。有人力挺,有人接受,有人指責,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對完美的獨特理解。如果必須指責,那麼劉翔非得活成別人心目中的英雄嗎?如果只能力挺,那些花了錢,買了票,翹首以待的翔迷、翔粉們又情何以堪?我不是翔迷,更不是翔粉,所以,我不會力挺,也不會指責,我會選擇接受。如果這個人是我的孩子,對不起,我無法說服自己去接受。我也是人,情感也需要照顧。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為了繪畫,拋妻離子,寧可窮困病死荒島,不願出售一張畫作。做為丈夫,他是醜陋的;做為父親,他是失職的;做為朋友,他是卑鄙的;做為畫家他是不朽的。他活成了自己想活的樣子,而不是別人心目中應該的樣子。他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完美,在做人上寧可遭人唾棄。他有他對完美的認知,一個令世俗無法理解的認知。這是一個純粹為了繪畫而繪畫的故事人物,即使他的原型是高更,那也是作者對原型做了人格的極化處理,不具有普遍性。這樣的行為,可以理解,但不值得讚賞。畢加索的畫作同樣偉大,生活選擇雖然殊途,藝術照樣同歸於不朽。

    綜上所述,追求完美不是毒藥,要求孩子成為完美才是真正的毒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三歲小朋友都喜歡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