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38748178

    《大明王朝1566》是著名編劇劉和平老師的神作,也許從包含電視劇製作演員發揮等全部要素綜合評價起來它可能拼不過《雍正王朝》等劇,但我個人認為單從劇本也就是劇情的整個立意來說它是同類型題材裡面最佳的,沒有之一。

    1566年是大明朝嘉靖時期的末年,整個大明朝過了這一時期以後也就進入晚期狀態,晚年病人該遇上的麻煩一個不少,也總伴隨著改革。讓人充滿希望的王安石變法最終演變成一輪又一輪的政治內耗、最終在幾十年後的靖康質變敲響北宋王朝的喪鐘;明朝萬曆年間的張居正變法基本上也複製這個套路,最終在崇禎年間把整個大明朝變成了一具徹底的殭屍,北宋敗給了數萬人口的金國、大明朝同樣被數萬人口的滿洲人開關破滅。

    鍋不能扔給改革,不能扔給王安石或者張居正。咱們得先看改變的初衷是解決問題、而問題又是怎麼來的。《大明王朝1566》這部戲,講的就是問題怎麼來的、又怎麼被解決的、又怎麼沒解決了、或者說表面上看起來解決了但始終差那麼一口氣不能徹底化解。劉和平編劇的時候就沒有嚴格按照歷史的進展來,相反,透過一些添油加醋的設定、把整個劇的立意提高到可以覆蓋幾千年封建歷史的水平,甚至對今天都有很多借鑑意義,畢竟文化是有傳承的。

    問題總是長年存在,從小演變到大少說也得數十年光景,但是它進入人們視野不能被迴避、總是因為一個詞,“虧空”。劇裡從第一集開始就從鉅額財政赤字開始切入。表面上,國家元首嘉靖皇帝已經二十年不上朝,他這人倒也不是“消極怠工”。上朝就是跟官員們開大會討論問題、提出政策釋出基層去解決問題,自從勞模皇帝朱元璋把開大會的頻率調到無窮高以後,明朝的皇帝上朝就成了苦差事。嘉靖皇帝不上朝,不意味著他就放任國家不管,相反,他基本上算是“一君獨治”,臣子只有聽話的份,如果不聽話那下場基本都很悽慘。正是因為獨裁,所以用不著跟手下討論、直接釋出命令就可以了。趕上需要協調辦理的大問題,比如開頭這個財政赤字,那麼會召集相關人員開小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馬拉多納30歲以後就基本沒有球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