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情要背鍋的應該就是西方,怎麼講呢?正是因為西方對於火槍的運用,最後導致於中國對火槍慢慢的由原先的火銃變成了火槍的稱呼。

    火槍出現在西方歷史裡面,一開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為什麼雖然你代表著未來,但是就當時的那種情況而言,不代表未來根本就啥用都沒有,人家照樣能把你摁在地面上摩擦。

    火槍一方面裝彈時間長,另一方面保養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造價太高很不適合炮灰,所以當時的火槍由於威力方面的原因,最後導致火槍在戰場上面的應用程度不高,或者說地位不如現在這般。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了一個戰術可以粉碎騎兵部隊,然後火槍才開始慢慢的進入到了軍隊裡面。

    這個戰術呢,大家也都知道,也就是長槍再加火槍的組合,這個組合專門在中世紀的時候是用來剋制騎兵部隊的。大家都知道騎兵部隊對你發起衝擊的時候,普通的步兵部隊是沒有辦法進行抵抗的,要麼四散逃走,要麼選擇投降,像那種能夠擰起來成為一股繩子,活活把騎兵部隊勒死的。畢竟屬於少數情況。

    當然到了近代,火槍在軍隊中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長槍依然還是無法被淘汰掉。究其原因就是火槍沒有辦法承擔想長槍兩個作戰任務,直到工業化革命的到來,使得刺刀這種在戰場上面。簡單可靠的武器大量的應用於戰爭部隊,這種改革才真正的到來,長槍開始被淘汰掉,而取代長槍和火槍的就是裝有刺刀的步槍。

    這種使用方法可以說完美的吸收了長槍和火槍的技術特點,並且將其融合到一支部隊裡面兒刺刀這種東西,大家雖然不大瞭解,但是都明白這玩意兒造起來太困難。只有進入工業化革命以後,這種武器才開始出現,而這種武器呢也慢慢的傳入到了當時的中國,此時袁世凱開始進行小站練兵,不僅引入了西方的軍事體制,西方的軍事訓練,而且,還引入到了西方的各種各樣的軍事武器。

    這其中他們發現西方的火槍,他身上總會裝配有這樣一把刺刀,當把刺刀插在火槍上面,那這樣的一把步槍就看起來像古代的一把長槍一樣,因此,統一性的把這種武器稱之為槍。

    原先中國確實是叫火衝,並且一直沿用這樣一個名稱,可是後來呢,為了向西方看齊,這種叫法也慢慢發生改變,當然西方的這個火槍跟我們中國傳統醫生的火槍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最重要的就是個刺刀。刺刀加上去之後,大家一看這玩意兒真的很像以前的那種長槍。

  • 2 # 味冷

    在歷史上,槍,銃一直是並用的,但是個人的一個感覺是,銃是統稱一切身管火器,包括現在的槍和炮的概念,例如碗口銃,手銃等。而槍因為與矛型武器的淵源,一直是手持兵器,例如突火槍,鳥槍,火繩槍等。還有一個名稱是炮,都是極其沉重的大傢伙,歷史上基本沒有聽說過手持的炮(後世倒有盒子炮一說)。

    至於有人說清朝因為禁止民間保留火器,導致銃字失傳,恐怕是訛傳。清朝還是有銃的稱呼的。據《清史稿》記載,一個叫戴梓的人曾向康親王獻“連珠火銃”,同一個人還仿製了荷蘭人的“蟠腸鳥槍”獻給康熙,可見清朝銃槍也是並稱的。(另:此人還發明瞭子母炮,看形制簡直就是後膛裝火炮的先驅)

    至於後來為何選擇槍而不是銃,恐怕還是因為槍炮銃三種稱呼一直同時存在,銃包含了槍炮的概念,而槍炮概念之間基本沒有重合。在需要將單兵武器與支援火力分開,做更專業化的命名時,用銃顯然不合適。因此銃吃虧在籠統,而槍、炮勝在專業。

  • 3 # 火器工坊

    當然事情不是絕對的,明代有個中間產物叫快槍,它本質是個火銃,但是火銃配有一把銃槍,在發射後可以塞入銃口,當作長槍使用。

    至於清代為什麼不在使用“銃”這個稱呼,極有可能是因為清朝為了壓制火器在民間發展的可能性而從文字方面進行洗腦。說槍不說銃,時間一長,沒見過的百姓們也就不知道這兩者有什麼區別了,自然也就不會認識什麼是火銃。只要不認識,也就沒什麼機會再造出來了。

  • 4 # 德全不畏

    槍伴隨了中國的整個戰爭史,槍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中國的軍事科技發展史。

    從文字方面看,什麼是“槍”?

    “槍”是形聲字,義部是“木”。槍的含義,是二樹的枝條互相抵拒。

    冷兵器時代,槍的演變。

    一,純木質的槍。

    由於戰場上是群體戰鬥,講究的是最大限度發揮群體的戰鬥力。陣戰中,短兵器很難奏效,武器越長優勢就越大,“槍”就應運而生了。

    沒有金屬的時代,人們只能掌握兩種材料的武器,木質和石質的武器。

    因為石頭缺乏韌性,太容易折斷,毀壞率太高,缺乏適用性。適合群體戰鬥的長竿類武器,不能用脆性太強的石頭製作,也不能大規模把石器裝在木柄上。所以,第一代長竿類武器,必須是純木質的。

    秦代《倉頡》記載了第一代槍,“謂木兩頭銳者也。”槍,就是拿一根長條狀的木棍,把兩頭用石器削砍出大概的尖尖的形狀,再仔細的磨光,最後製成的長距離刺擊武器。

    古人還是很有智慧的,由於削出來的木尖太容易在激烈的格鬥中損壞,就在木棍的兩頭都弄出尖來。因為有兩個尖,槍的使用時間就延長了一倍。

    由於木料的取用方便,純木質的槍製作十分簡便,適用性非常強。即使損壞了,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再製作一把出來。

    所以,在沒有金屬的時代,純木質的槍成為裝備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的武器。“槍”,也因此成為武器的代名詞。

    二,金屬製作的槍。

    進入到金屬時代,“槍”發生了改變。槍從兩頭都有的尖,變成了只有一頭有尖。這個尖,就是人們用金屬製作的槍頭。

    由於金屬可以按人們的設計,隨意的鑄造成不同的形狀。原始的,純木質的槍,因而演變出不同的武器種類,有著各種各樣的名字。

    專職刺擊的長竿類武器,叫矛。因為專職刺擊這一個動作,功能單一,製作簡單方便。人們製作出各樣的矛,有2米多長的矛,有長達3到5米的矛。使用長矛的典範,就是西方的馬其頓方陣。

    由於人們在沒有金屬的時代,習慣性的把使用最廣泛的長竿類武器,叫做槍。所以,人們的仍然習慣性的,把槊、矛等冷兵器類的長竿類武器統稱為槍。

    火器時代,銃到槍的演變。

    一,銃的出現和發展。

    中國在唐朝,出現了首次使用火藥武器摧毀城門的記錄。

    宋朝由於失去了產馬地,騎兵一直組建不起來。為了應對周邊的騎兵威脅,宋朝自上而下都對火藥武器重視極了,開始成建制的使用火藥武器。宋朝的首都汴梁,出現了專門製作火藥武器的“兵工廠”。南宋,出現了用細竹筒製作的手持式的“火銃”,大竹筒製作的“火炮”。

    元朝,漢人為了反抗蒙元鐵騎,出現了許多專門研究火藥武器的專家。用鐵質做的銃,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了。

    元末,各路反元起義武裝都大規模使用火藥武器,有效的壓制了蒙元鐵騎。

    朱元璋的軍隊,對火器尤為重視。

    1355年,一個叫焦玉的火器專家,向朱元璋進獻了新式火銃。朱元璋經實驗發現,此銃可以在百步以內射穿牛皮做的鎧甲,比弓箭犀利多了。朱元璋立即大規模製造,並裝備部隊。為掃平群雄,戰勝蒙元打下了立了大功。

    1388年,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在紅河與東南亞的麓川國大戰。

    麓川國有三十萬大軍,戰象近千頭。沐英用了一萬五千人的火銃兵,使用"三段擊”的戰術,一戰滅掉了麓川國。

    朱棣稱帝后,數次北征草原,用火銃有效的壓制了蒙古騎兵。

    唐宋的明初,這一很長的時間內,雖然銃的發展已經很完善,但是它的功能還不能取代冷兵器的刀、槍 、弓箭。因為銃不能在雨天使用,啞火、炸膛率又高,另外它發射火藥後,就是一根吹火棍,實戰比刀槍差遠了。

    所以銃離人們概念中的“槍”,還有一段距離。

    二,中國銃到槍的三次演變。

    1,萬曆年間。

    明朝晚期,西方人對火藥、火銃的研究超過了中國。

    明朝的火器專家們經過對比,發現西方的顆粒狀火藥有燃速快,且在手心裡燃過後不熱等優點。西方的火銃,也比明朝的銃射程遠,精度高。

    發現了差距以後,大明的火器專家和官員們積極的引進、製造新式火藥、火器。

    於是,中國錯過了第一次熱兵器換代的契機。

    2,天啟年間。

    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弄了不少錢,國家財政狀況大為改善,政府又把火藥武器裝備的換代提上了日程。

    朝庭這次力度很大,在火炮、火銃方面同時下手。專門撥出鉅款,讓科學家徐光啟負責此事。

    徐光啟趕赴澳門,聘請了鑄造師,還有幾十個葡萄牙老兵,然後回到京師。

    由葡萄牙鑄造師、明朝的專家一起,製造火銃、火藥。那些葡萄牙老兵手把手的教授明朝軍隊,讓他們掌握全套的火器技術。明朝打造的這支新式火器軍隊,威力十分巨大。

    這支使用西式火器的軍隊,分使用火銃的步兵,以及使用火炮的炮兵,共兩個兵種。步兵,由徐光啟負責打造。炮兵,由徐光啟的門人孫元化負責打造。

    袁崇煥耳聞目睹了新式火銃、火炮的威力,在寧遠城,依靠孫元化的11門火炮,硬生生的擊退了努爾哈赤的15萬大軍。

    可惜的是,新式軍隊還沒有成規模的建立起來,天啟皇帝死了。新繼任的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大明的財政部又沒有錢了。新式軍隊的編練,也因為沒有錢被擱置了。

    而倒黴的袁崇煥見到了新式軍隊的威力,就滿懷信心的對崇禎提出了“五年平遼”的計劃。按袁崇煥的設想,先用三年的時間防守,一面修築防線,一面編練出足夠的新式軍隊。三年之後,派出新式的步兵,炮兵碾壓滿清,兩年時間之內閉著眼都能滅了滿清。

    可是袁崇煥不知道,崇禎沒有足夠的錢給他作軍費。於是,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成為泡影,自己也含恨死去。

    讓我們軍迷遺憾的是,中國又失去了更換熱兵器的一次契機。當然,冷兵器的槍到火藥槍的蛻變,也又一次失敗了。

    3,袁世凱的小站練兵。

    滿清入關後,堅持騎射為本的軍事政策。又對外關上了國門,中國又重回弓箭、刀槍的老路子。直到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中國的冷兵器再一次開始向熱兵器轉化。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滿清的根基,漢人得以又一次走向政治的舞臺。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主導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建造了近代化的兵工廠。

    洋務運動後,中國的熱兵器普及率仍然很低,屬於冷熱混合型的軍隊。

    而軍隊裡裝備數量最多的武器,就是帶刺刀的新式火銃。人們因為習慣性的把最普遍性的武器叫槍,於是就也把這種新式火銃叫做槍。

    在民間對武器的稱呼,從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舊式火銃當中,單筒長竿的火銃類似於現在的槍,名字由鳥銃改為鳥槍。而三眼銃有三個筒,與現代槍的形狀大相徑庭,被民間仍然以銃相稱。現在老家的廟會上,仍然有人習慣性的把“三眼銃”拿出來添個響,聲音效果比鞭炮好得多。

    回首往昔,火銃從萬曆年間、天啟年間的兩次列裝失敗,到第三次成功列裝,中間整整橫跨了300多年。這300多年滄海桑田,世界發生了鉅變,中國也失去了太多的東西。(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溫室大棚發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