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敬墨齋
-
2 # 千年蘭亭
摹帖是古代“複製”和儲存書法作品的重要方法。
摹有單鉤、雙鉤等方法。唐代人摹帖用“硬黃紙”,也就是極薄的皮紙,熨上一層薄薄的黃蠟,使原來柔軟而薄的白紙,變成較為透明、略硬,且不滲水的黃紙,以此蒙在字帖上摹寫。
唐人對王羲之法帖墨跡的複製,就是用這種辦法實現的,即“雙鉤廓填”。《蘭亭序》摹本中,馮承素的雙鉤填廓本最好。
當然,還有一種“響拓”之法,也叫“向拓”“影書”,即利用窗戶Sunny的透射來鉤填。
由於法書墨跡年代久遠,紙色沉暗,字跡難辨,故在模製時,須向光照射,以紙覆帖,勾勒原字,再以墨筆填充。
-
3 # 狂喜淡墨a
《馮承素摹蘭亭序》是“雙鉤廓填”的嗎?
王羲之的我“蘭亭序”有多種本,其中馮承素摹本屬於“雙鉤”法,成為留世的摹本中最接近原作。
摹本,書畫原作的複製品,有為臨摹原作技法而作,有為保護原作而製作的副本,亦有為欺騙收藏者而製作的偽作,其中有些古代書畫摹本由於其技法高超,或原作已經散失,而極為珍貴。
摹拓,複製書跡的方法之一,在刻帖影印尚未盛行之前,摹拓是最主要的複製方法,將紙覆在原本之上直接摹寫而成稱為摹寫本,先雙鉤描寫,後填入墨,稱為雙鉤廓填本,置於洞窗上映日鉤摹而稱為作響拓本,用塗過黃蠟半透明的紙摹而寫成的稱為硬黃本。
搨本,亦稱拓本,即脫本,用紙墨將碑帖或金石上的文字,圖形打拓下來的墨本。
而今己有影印技術,智慧化。
-
4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書畫愛好者,尤其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在他登基之後,對王羲之書法的搜求更是不遺餘力。當肖翼賺《蘭亭》得手後,因房玄齡推薦肖翼有功,賞其彩錦大段。為嘉獎肖翼,拜他為員外郎,加入五品,並賜銀瓶一個,金鏤瓶一個,瑪瑙碗一個,內均裝滿珠寶。除此之外,還賞給肖翼兩匹良馬及寶裝鞍轡。對於被賺的老和尚辨才,唐太宗李世民稍後也賞給三千段錦,三千石谷。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實行了非常優厚的書畫徵集政策,所以法書名畫不斷進入內府。據載,唐太宗李世民內府共有王羲之真、行、草書計五百三十紙,裝為一百五十卷。
褚遂良摹《蘭亭序》(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太宗李世民對書畫流傳的一大貢獻是將王羲之的真跡複製出來。他在喜獲王羲之《蘭亭序》後,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響拓數本,賜給皇太子、諸王與近臣。響拓實為向拓,是複製法書的一種方法。具體方法是須向光照明,以紙復帖,鉤勒其原字筆畫,然後再以墨筆填充。“向拓”亦曰“影書”、“影復”。此種方法在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今石刻辨》中有較詳記述,傳世晉唐法書多數是響拓本。由此可知“響拓”就是“雙鉤廓填”。
虞世南摹《蘭亭序》(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王羲之《蘭亭序》有記載葬入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但卻能看到唐代褚遂良、虞世南和馮承素三個人的雙鉤廓填本。上述三人雙鉤廓填本均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三件雙鉤廓填本以馮承素那件是公認的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一件,因為馮承素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跡和錯字。有人說王羲之將“和暢”的“和”字右邊寫成“日”,可能是王羲之喝高了,但馮承素仍然將錯就錯。
馮承素摹《蘭亭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雙鉤填廓?何人所見?證據?
雙鉤,是指用筆沿著字畫邊緣精心勾勒,使其成為輪廓字,也叫“空心字”。是一種複製原作的高仿技術方法。具體作法是,將透明度好的紙伏在原帖上,用筆勾描下來。
填廓,是指在雙鉤下來的“空心字”裡,用筆蘸墨水填實。
由此,問題來了。
一是蘭亭序原帖是在什麼材料上書寫的,是紙還是絹?
二是馮承素用什麼紙勾描的?當時有透明度好的類似如今複製紙嗎?
三是採取晌拓法?還是摹帖法?原帖字跡那麼小,用什麼辦法讓字影清晰以便勾描?
四、馮承素用什麼筆勾勒的字口?怎麼保證精準無誤?
五、馮承素用什麼筆填寫的?為什麼看不出有重複描寫修飾的痕跡?
想了很久很久……莫非馮承素擅長美工?
-
6 # 飛越千山86572743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一看筆畫就知道不可能說雙鉤的。淡墨積累兩筆的地方會比一筆的地方墨色深,而神龍蘭亭淡墨字型明顯都是一筆寫成,輪廓和筆道中間深淺一色。如果是焦墨寫成則無法分出兩次描摹,但神龍蘭亭不是啊?如果現存的是複製品,不是說複製了好多件嗎?為什麼歷史上就出現過這一件“複製品”呢?,別的複製件一件也沒有出現過。
再說唐太宗如此英明,也不會把真跡用來陪葬。
回覆列表
應該是“雙鉤廓填”,那種恣意揮灑,放浪形骸的意境,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作風貌,讓我們可以欣賞到曠古傑作。因為臨帖畢竟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自己的原有風格和長處也未必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看看其他名家的摹本,比起神龍本未免略顯拘謹,不能形神兼備,趙孟頫的摹本更多是自己的本色,精氣神也可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