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州禪武
-
2 # 動向1
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革命工業化大發展,因此封建迷信遺毒根深蒂固,民眾缺乏基本的 科學世界觀和物理知識。
例如近30年來,曾經的打雞血、喝尿療法,特異功能、氣功橫行。特別是武術方面,人人都可以當大師,靠的就是忽悠。
根本原因,就是擂臺賽遠遠不夠普及!
為什麼沒人吹自己是足球大師呢?第一,大家對足球大師的判斷標準就是:來踢一場看看。第二,也很容易找到場地比賽。
而對於武術大師的判斷標準則還停留在漂亮的動作、師徒之間的舞蹈表演上。看看我們周圍有格鬥類的賽事嗎?全國也寥寥可數。
很厲害的民間武師存在的機率很低。
當下的競技搏擊賽事,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都有嚴格的體系,即不能天天大運動量,也不能天天小運動量,一般的原則是平時追求“量”以數量、重複,緩慢的節奏,使人體的機能與形態都產生質適應性的改變,當有競技賽事時,就要進行大強度的訓練,以便適應賽場的變化。要針性訓練能剋制對手的技術、戰術、體能、心理。所以職業運動員要長期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訓練。這一切行為都是有目標,有利益,有榮譽作為後盾。
民間武術,首先它的目標不明確,天天練武術是針對什麼的對手。是強壯的對手,還是靈敏的小個子,沒有明確的對手,訓練的計劃與技術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職業運動員每一場比賽都有針對對手模擬訓練,賽前技術評估,如對手的體態、技術風格、競技規則、風險預測等等,作為民間武師,訓練的時間很多得不到保證,訓練的強度也達不到,他沒有明確的對手,僅僅是傳承與愛好,沒有金牌榮譽誘惑,沒有經濟利益保障,訓練是沒有驅動力的。
在專業術理論裡,有一種稱為;運動技術環境,指運動員(隊)周邊相關群體(國家、地區或運動隊)的整體技術水平優秀,才能培育出“運動明星”。以拳擊為代表的身體接觸性同場對抗專案的以賽代練理論提供了理論解釋依據。在該類專案實踐中, 一名拳擊手每年需要參加大約5場正式比賽, 才能保障或更好地鍛鍊和提高技戰術水平, 積累必要的實戰技戰術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