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來士1969

    這個是個千古難題。跟人打仗奴才不頂事兒。將才把自己給頂了。古往今來將才咱們說一說。李淵李世民將才吧,趙匡胤將才吧。5代10國開國君五,哪個不是原來國家的將才。要說安祿山也算是個將材。既是奴才又是將才,這樣的人千古難找,衛青算一個吧。人家那也不叫奴才,叫忠君愛國!有本事兒他就有想法。沒想法他就沒本事,難啊!

  • 2 # 真正鱷魚不哭

    你的問題邏輯不太清晰,不過我大概能明白你的意思:

    上司需要有能力的下屬幹活,但下屬有能力就有主見,不肯唯命是從甚至產生出取而代之的野心。如果改用那些只會奉迎的馬屁精,倒是不必擔心威脅了,但這些人幹活差勁,會把事情折騰壞,最後損失的還是上司自己。

    因此你覺得古代皇帝應該也是面臨類似兩難處境。

    情況確實是這樣的,但不是沒有解決辦法。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是東漢末年才逐漸嚴重起來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的皇帝都要面對這種情況。

    而兩漢四百年幾乎不存在將軍聚眾造反。

    為什麼呢?

    因為人才多能力強。秦漢屬於古典軍國主義體制,對基層控制強,基層上升通道相對通暢,所謂“宰相起於獄吏”,階層沒那麼固化,能力強的人士比較有機會脫穎而出。君王手裡掌握著海量人才,沒有張屠夫也不必吃渾毛豬,隨時有人可以遞補,不缺你這顆蔥!

    至於說有人心懷不軌,他底下的人才正盯著他的位子呢!憑啥跟他冒險!

    後代利益集團把持了基層,搞出了“皇權不下鄉”。為了確保集團利益,故意搞出沒啥鳥用的事項作為選材標準,把有實踐經驗但不擅長吟風弄月的人才排斥在外。這種體制下,真人才少,沒得替換,也缺乏旗鼓相當者與之想成制衡。於是不是放縱其坐大,便是整一堆奴才去拖後腿,把正事搞壞。

    皇帝想改變這種情況,因此就要改革,而這總是招致勢力集團抵制,陽奉陰違釜底抽薪把事情越搞越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始寫小說了,能給點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