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客泊
-
2 # 荊門閒庭
這是農耕文明的侷限性決定,土地兼併的時限大概就是300年,土地兼併到極限就要重新洗牌,再來一輪,周而復始……
直到進入工業文明,資本壟斷開始了,壟斷到極限又進入了新的迴圈。
一言以蔽之,王朝的傾覆就是一次資源的重新分配。
-
3 # 以理觀史and以情嘆史
因為大旱大澇等自然意外因素太多,古代生產力難以抗衡,封建社會末年往往從上到下都腐敗,農民吃不飽你們還腐敗,天下自然動盪,要麼被外部勢力入侵,要麼被內部怒火埋葬。
-
4 # 煙雨樓中獨自醉
很簡單 第一代天下打出來的皇帝知人善用 手下有能耐人 第二代也知道不容易 也發奮圖強有開疆擴土之心 第三代知道老祖宗傳的基業不容易乾的戰戰兢兢 第四代富家子弟享受著皇室的榮譽大臣的溜鬚拍馬 貪圖享樂 玩女人 後面的更是沒有能力只要自己能過好自己享受大權全被奸臣掌握傀儡一個
-
5 # 醬爆1234
個人認為,封建社會的體制,其實挺先進的,省去很多流程,為什麼活不過三百年,那不是因為體制不行,而是沒有網路,這使得滅亡成為必然,試想一下,一個地方鬧災情,要花一個月到達皇帝桌上,皇帝批覆,又要一個月到達災區,這都餓死多少人了,這回積累民怨,最終成為質變,再者,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人人手裡有武器,這也個造反提供可能,所以,你們自己去想吧
-
6 # 原野40096347
宋朝,一共319年。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只是疆域的和都城的不同,是同一血脈的朝代,國號都為宋,沒有朝代更替。
-
7 # 流沙qq
國外部分國家可以,代表者比如英國,從1284年雛形開始,歷史以來把分分合合視為正常發展,不以“統一”作為硬性榮譽與價值觀,所以活的輕鬆且長久。
-
8 # 曇情卜說曖
因為老子孔子之類聖人千載難逢,更何況聖人也是侷限在封建時代的背景下,人是不可能無慾無求的,有一又想二,位置人極都還想再進一步,沒法子,本能。被慾望左右的世界從古至今不會改變,沒了慾望也就沒有了前行原動力,現代社會的人們需要適度的慾望驅使自己更理性的面對這個紛繁的世界
-
9 # 流浪大饅頭
你歷史課是不是翹課了?真是實在不忍心再把體育老師拉進來墊背。
我就問你,周朝不算王朝麼?皇上傳了32代,統治了七百九十一年
-
10 # 大嘴巴怪獸。
簡單的倆點來說吧,一是王朝到一定階段土地兼併嚴重,國家靠官僚士紳治理,但恰恰都是他們進行了土地兼併,普通人能讀的起書的人就是想科舉當官,然後以此光耀門楣主觀客觀都進行了土地兼併。即使少數開明的統治階級和士紳也無法與大趨勢對抗。 等於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越發尖銳。即使有勵精圖治的君主也無法扭轉 。 其次,中國自陳勝吳廣後,存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實在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 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對抗前年以來一直也存在,所以內憂外患幾乎是無法調和是。 一般王朝初期,等於進行了大洗牌,原來的土地兼併,豪族士紳大部分不復存在,人口也銳減,所以矛盾較小,而且前期的君主和統治階級也比較開明。 但一般來說這個階段需要遊牧民族比較弱,如果遊牧民族較強中原王朝又逢大亂,就會出現類似五代十國南北朝甚至少數民族建立大一統政權的情況。
-
11 # n是名n
真正的封建社會,只有夏、商、週三朝,其中周朝八百年、商朝一千年、夏朝據說一千年還多。
封建社會因為是分封建制,王朝組織結構鬆散,各封邦自治度極高,並逐級負責,靈活多變,類似於西方的聯邦制,有一定的“民主”傾向,所以國祚較長,一般會維繫八百年以上。
漢後的王朝改用集權制,帝國組織結構嚴密,中央集權度高,為了維繫統治,避免分裂,要做很多扭曲意志的努力,勢必不斷的產生社會應力,卻不得不消耗“氣數”,強化集權以繼續扭曲,從而更快的積累內部問題,最終在內憂外患中分崩離析,壽命難過三百年。
三百年是個約數,其實就是九代,一代是三十年,三代一個小輪迴,九代也就是三個小輪迴,兩百七十年,一個大輪迴。
一代人的直接影響力,可以維持三十年,他們對下一代人繼續保持的間接影響力,再維持三十年,然後再過三十年,就被後來人的影響力淹沒了。這樣,九十年就是個影響力的“小輪迴”。
在中國,純粹靠拳頭統治,像元朝,一個小輪迴就結束了。
集權統治,是中央集拳加儒法文化的有機結合,像大多數名義上的“封建王朝”,可以統治三個小輪迴,也就是一個大輪迴。
分封建制,是鬆散的自治聯合,雖然天子的權勢有限,但各邦國卻能因地制宜、亂中求存,像夏、商、週一樣,可以維持三個大輪迴,接近千年。
我們自從秦漢嘗過集權的甜頭以後,後續朝代就再也不願意搞封建制了,因為,就算明知道分權以後國祚更久、明知道集權只有三百年活路,他們也不在乎,因為,
封建,權力散失,皇帝當的就不爽了。
“一千年太久,只爭朝夕!”
-
12 #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樑
是人口。其實看清朝之前歷代朝代,幾乎基本上五六千萬是一個人口峰值。也就是說在有限的土地和有限的生產力下,能養活的人也是有限的。而古代並無有效的避孕手段和計劃生育的意識,在經歷過戰亂之後,人口會出現幾何式增長,直到到達極限之後,土地兼併和族姓之間矛盾加劇。進而暴發戰亂,饑荒。王朝末代統治者容錯性降低,滅亡。新的王朝由於戰亂人口減少,開始休養生息,直到下一輪週期。
清朝由於南美的番薯,土豆等高熱量作物的引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週期,出現了康乾盛世的人口爆炸性增長,但由於無計劃生育是幾何式增長的,所以不過幾十年,也就到達了兩億人口的節點,南方為了土地,水源出現土客之爭,進而演變成太平天國起義。
再縱觀西方,同樣經歷封建時期的朝代變更,但由於西方文化的長子繼承製,年幼的後代並無土地繼承,因而只能參加十字軍東征和去海上謀生,在新大陸發現以後,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口壓力。但同樣,也只能緩解一時,到了一定階段,為了殖民地又是大打出手。後來你們都知道了。
直到20世紀初,避孕套終於被幹出來了。再加上城市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產方式的改變等等一系列原因,人口的增長終於出現緩解。
所以誰能想到避孕套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其實並不過分。
-
13 # 奉史為師
周朝結束後,從秦朝開始,中國才真正統一,並正式進入封建王朝時代。突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王朝就超不過三百年呢?比如:清朝268年,明朝276年,唐朝加上武則天時期的15年一共289年,宋160年,隋朝37年,秦15年,即使盛唐強漢,那麼大的帝國,為什麼也挺不過三百年?
首先,能夠超過兩百年的王朝,基本都是靠戰爭創立的。比如西漢、唐朝、明朝、清朝這種持續長達兩百年以上的王朝,都是經過家族幾代的兵力積累,經歷了多少次空前慘烈的統一戰爭而誕生的。
有戰爭就有死亡,並且死的還是青壯年,這對一個國家的人口的損失是非常大的。由於當權者都忙著爭權奪位,沒有人會關心老百姓的死活,大量土地荒蕪,戰爭殺傷導致的瘟疫,天災人禍,加上古代醫療條件有限,都會使人口遞減,數十年的戰爭過後,人口能損失七到八成。
曹操筆下描寫的東漢末年,整個就是一片“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世界,漫山遍野白骨累累,方圓千里沒有人煙雞叫,可見戰爭中人口損失的巨大。
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好處是,一旦有一個當權者統一了之後,將會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土地資源豐富的大好局面。因為人少了,等一切安定下來以後,活下來的人發現耕地多到種不完的程度。所以統一之後,二十年內,不出意外的話,一般都有一個“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仁宣之治等,說白了就是因為地多人少,老百姓因此吃喝不愁了。
但是,這樣的日子是不會持久的。因為安定下來的人們,吃飽穿暖後,也沒有計劃生育,就隨心所欲的生生生,二十年一輩人,二十年後,人口會成幾何級增長。繁衍幾代下來,被拋荒的土地全部被佔有了,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來養活人口了。如果人口繁衍到這個程度,那麼豐年的時候,兩畝地只能保證一個人勉強的溫飽。一旦發生歉收或者絕收,就有人要捱餓。更可怕的情況是,有人要沒飯吃,要餓死。餓死也是死,不如餓死之前反抗一下下,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因為土地兼併問題而誘發了農民起義不可勝數。雖然農民起義最後成功的寥寥無幾,但卻足以動搖王朝的統治根基,加速王朝滅亡,例如黃巾起義、黃巢起義、紅巾起義等等。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朝後期的統治者們大多脫離民間,奢侈腐化。由於封建時代的權利高度集中,所以天子的個人德行就可以左右王朝的興衰。一般來講,王朝的初創者和前面幾代君王大多能夠認識民間的疾苦,所以施政比較平和而親民,例如明太祖、明成祖、清聖祖、清世宗。而在王朝後期,那些未經磨礪、長於深宮的後世統治者便容易奢侈化、脫離百姓。皇帝如果沉迷享樂,百官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久而久之,有一個起頭的就會推翻這個腐爛的政權了。
有人說封建王朝的規律就是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再興起、再鼎盛、再衰落、再滅亡,周而復始。其實就是跟廣大民眾賴以生存的土地有關,和當權者的制度有關。
-
14 # 文良顏醜4
1、內因:
古代政治制度,始終沒有解決權力交接平穩過渡及領導人腦袋基本合格,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比如,皇帝幼小,則外戚當權,皇帝成年則依賴宦官奪權…即使皇帝親政了,也可能成為一個好木匠或者好畫家,而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動盪的政治環境,很容易產生不穩定因素。
軍事制度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辦法保持強戰力,很容易腐爛,制衡是第一需要時很難兼顧戰力…
財政制度只圍繞田地或人口,當土地兼併很嚴重時,財稅就會出大問題,沒錢用就會想辦法多收稅,壓榨就會更厲害…
2、外因
古代這片土地上能養活多少人是基本恆定的,早期基本人口飽和是6000萬左右,所以周朝可以持續很久,因為人口遠遠沒有達到;到了漢朝,冬小麥普及,人口終於可以6000萬以上,唐朝普及水稻養活人更多一些,但基本就是開國3000萬左右,盛世人口膨脹,末期到達人口極限一個億左右,稍有天災就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這也是自然界法則。到了明末清初,番薯和土豆逐漸普及,人口上限也擴大到四億。
天災基本是每60年迴圈,黃河長江決堤、旱災等等,在王朝初期和中期基本沒啥問題,即使造成災民起義也很容易被軍隊鎮壓,但到末期財政困難、軍隊腐敗的情況就會帶來很大困難,再加上人口上限會導致饑荒頻發。
外敵入侵,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天災往往讓北方遊牧很難生存只能更凶狠的南下搶劫,當王朝末期所有負面因素疊加的時候,是很難生存下來的,這就像一個塔防的遊戲…最終還是撐不下去的。
為何是300年,基本到200年就是各項指標都已經很高了,只能打地鼠補窟窿,補不住了就只能滅。
-
15 # 苦水君聊史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似乎一直都存在一個規律,那就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統朝代持續時間都不超過300年,最多在接近三百年的時候就滅亡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隨後的兩漢,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刺史和州牧的設定,以及豪強地主日益壯大,讓這些地方勢力再次得到發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朝廷的威信和權利。東漢末年以後,國家陷入長期的混戰,也正是這種制度的弊端所導致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紛爭戰亂幾百年,各國的統治者都是為了奪取統一的機會,建立大一統的王朝。
可以看到皇權的不斷加強,是歷朝歷代長期摸索的經驗,但是由於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難以管理,地方始終存在著權利過大的狀況,一旦中央政府衰落或者出現問題,這些地方勢力就會趁機奪取國家權利,國家就會出現分裂與戰亂。
稅收制度國家要想發展,必須要有財政收入來保證國家正常運轉,稅收是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收入。歷朝歷代在稅收制度上雖然略有差異,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人頭來徵稅。雖然個別朝代統治者意識到稅收制度存在弊端,也試圖按照財產來收稅,但是不管怎麼說,個人財產屬於私人隱私,想要隱瞞是一件輕鬆的事。
苛刻的律法我們都知道,古代崇尚的是皇權,皇帝有生殺大權,而地方官權力過大,社會不可能像現在這樣人人平等,所以壓迫是非常常見的,所以誅九族、滅族等等這樣的殘酷刑法,給人民帶來了威懾作用,但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一旦有大難之時,底層農民不得不起義,比如秦朝滅亡,就是制度殘暴。
能造成一個朝代的覆滅,朝廷的治理和底層的民生肯定是存在著脫節或者走在對立面,才會激發這種矛盾,從而產生民變,而且民變比兵變更加可怕,因為兵變最多是對最高統治者產生威脅,比如宋太祖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只是換了個皇帝而已,但是民變,就是基層動搖,只要是發生民變的朝代,基本上都會走向滅亡。
-
16 # 獨走人間1972
在那些大一統的王朝裡,開國的時候,能打敗其他勢力而登頂的那股勢力,會有比較賢明和智慧的君主和大臣。當戰亂結束,那時往往也是人口下降,物質匱缺,百業凋零,對於這些開國的君臣來說,是不會做那些殺雞取卵的愚蠢行為。一個國家剛開始建立,佔據高層位置的人還是比較少,那怕是底層的人只要有能力有機遇,也就能夠得到發揮,跨越階層。
當國家漸漸穩定,不同階層也將漸漸固化,道理很簡單,利息,佔據高層的人能夠輕易的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家族奪取更多的利息,別忘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世家權貴們各個家族人口會有一個膨脹的增長,這就導致他們對於利息的獲取慾望是無窮盡的。更況且,為了鞏固整個階層的利息,各權貴和世家也會通過聯姻的方式加強關係。或者不同的世家門閥會因為各自不同的利息而各自爭鬥,但對於來自中層下層民眾的挑戰,他們卻是利息一致的,所以掌握權柄者,掌握財富者只能由天下極少數的人掌握著,階層無法流動,財富大部永遠被少數人掌握,這是極大的不公,也就給一個國家留下隱患。
世家,門閥,權貴(這裡也包括皇族),他們對於一個國家最大的問題在於:第一,兼併土地,這就導致絕大多數的民眾只能做為租戶或奴僕存在,年景好時還能混個溫飽,有大的自然災害自己無力抵擋,只能成為流民。第二,少交或不交稅賦,隱匿人口,這就導致國家徵稅的物件只能更多的朝向中下層民眾,而世家門閥門還隱匿了大量人口,這些的人口國家也是收不到稅。一旦出現國家大建設,對外戰爭,大天災,國家的國庫沒那麼多錢,怎麼辦呢?只能加大對中下層民眾徵稅和徵發民力,不堪重負的民眾很容易就流離失所,成為流民,往往這時就是內戰的開始,內戰對於一個國家的破壞力很多人也是清楚的,就不多加說明。第三,門閥權貴往往隱藏著很多的野心家,他們有人有物有財,國家平靜的時候,他們可以做著大大小小的官員,也沒什麼事情。一旦國家整個社會動盪,這些人也就跳出來,試著逐鹿中原,染指權柄。
古往今來,這些問題基本是一個王朝,一個社會的頑疾,不是某個人能解決的,某個有大智慧的,有大能力的人,就算一時掌握了權力,要去解決這些問題,也將遇到極大的阻力,也往往人滅政息。於是乎,一個輪迴接著一個輪迴,統一與分裂,戰亂與和平,周而復始。
-
17 # dl與狼共舞
看了諸多分析,其實起決定性作用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經濟。經濟發展的規律導致王朝覆滅。細分析一下。
一,封建王朝土地私有,經過三百年的時間也就是大概七到八代人的不斷洗牌,土地越來越集中,導致大量流民出現,從而社會動盪。
二,幾乎每個王朝末期都會出現流民和叛亂。根本原因在於經濟。而平叛是需要錢的,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既得利益集團手中,他們可是不想損失利益的,所以沒錢打仗,只能等著滅亡。
三,周邊國家發展其實也是這個規律。有時候兩個或幾個國家發展的峰谷會重疊或交錯。重疊時都處於巔峰期,是不會出問題的。如果低谷期是一致的,世間萬物相互聯絡並相互影響,不用多說,看看日本侵華就明白了。在峰谷交錯時,人家低谷咱頂峰時候不會出現大問題,而人家頂峰咱低谷時候就可能捱打覆滅。
四,有人說,開國皇帝勵精圖治,但末代皇帝也有很多好的,比如萬曆,嘉慶之類。而他們恰恰勵精圖治是與大的經濟規律相悖的,發展需要資金,可資金沒處可找。結果反倒加速了覆滅的程序。
-
18 # 子非魚
史書記載,中國從上古時期,從公天下過渡到家天下。其標誌事件是,大禹將本來應該通過禪讓制傳給伯益的帝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啟。《竹書紀年》記載:
益幹啟位,啟殺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家天下,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到1912年清宣統皇帝遜位,實現共和。一共歷時2000多年。
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除了周朝存在八百年,兩漢400年,大多數朝代,國祚鮮有超過300年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都撐不到300年,就被推翻了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開國的君主尚能勵精圖治,但是後世的皇帝難免出現昏君,實行暴政,使帝國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從而導致亡國。
基於嫡長子繼承製度之下,皇帝的繼承人選擇比較單一。很多皇帝選不到合適的繼承人,更難辦的是,由於這種繼承製度之下,難免選擇一些庸庸之輩的嫡長子坐皇帝,容易被母族,親舅勢力架空權力,使得外戚干政。從而使得統治內部極不穩定。外戚缺乏治國的經驗,全憑關係上位,政治能力薄弱。從而引起腐敗政治和糟糕的施政,積累的弊政越多,時間一久則難以解決,最後集中爆發,王朝滅亡。如西漢。
二、過度集權
自秦之後,歷代王朝限制相權,歷代皇帝當感受自身威脅的時候,無一不是加緊集權。削藩是為集權,殺功臣是為集權,打壓外戚,世族豪強,都是為了集權。集權是皇帝對於權力病態的迷戀,集權是皇帝“君臨天下”的保障。然而,集權當然是有副作用的,就是聽不到真話,聽不見真話。因為在集權體制之下,沒有人可以質疑皇帝的施政,沒有人來制衡皇權的擴張。以集權有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總有人說:“治隆唐宋”,但是,太祖皇帝留給皇孫的天下,就是一個爛攤子。大明朝的積壓情緒,民眾渴望從高壓統治中解脫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後來的朱棣雖然嚴酷,但是他改變了太祖皇帝: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國策。而是,以相對寬鬆的國政來緩解明初,國家機器擴張的社會矛盾。
三、土地資源的分配
歷代王朝採用了不同的土地制度。土地與老百姓息息相關,但是從漢朝郡國制度來說,分封的藩王,在長達百年的歷史程序中,不斷的侵佔農民的土地,以至於民怨積深。到了明末,士大夫階層,及朱氏藩王,不斷的侵佔農民的土地,所以才爆發了農民起義。可巧的是,每一次農民起義之前,總有爆發瘟疫,以至於鼠患橫行,疾病肆虐,於是爆發了戰爭。
但,就唯物主義來說,當一定量的土地供養不了不斷增長的人口,則會爆發戰爭。戰爭的目的,則是搶奪資源,進行重新的分配。而土地則是其中之下。
再之,古代的人沒有含有鉀的化肥,一塊土地耕種久了,就沒有以前那麼肥沃了,那麼他們就要重新尋找新的土地。加上天災,氣候變化,就顆粒無收。由災變,引起民變,由對現實的絕望,轉而投向推翻腐敗統治的決心。
-
19 # 沉醉的文人
王朝的壽命長短完全取決於它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大小,這種矛盾越大越劇烈,王朝的壽命就會越短,秦王朝和隋王朝就是將這種矛盾快速激化,而且沒有化解的良方,所以二世而亡。
自商鞅發明專制王朝制度以來,所有的王朝都不約而同地倒閉了,其原因就在專制制度本身,而不在秦始皇和隋煬帝身上,我把它稱之為專制之癌,癌細胞就在法家的思想當中。
法家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手段,從政治,經濟,思想和人格上全面剝奪民眾的所有自由和權利,把民眾改造為貧窮,懦弱,愚昧和毫無尊嚴的奴才,同時法家徹底顛覆了國家的性質,把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從此國家不再是為民服務的公僕,而是皇帝用來奴役和壓榨民眾的工具,民眾從此失去了所有的自由,他們被改造為為皇權服務的奴僕。
老子認為人有追求自由和擺脫奴役的天性,所以只要順應人的天性,天下就會太平,但王朝政治與法家思想是無法分割的連體兄弟,所以在專制體制下剝削和奴役永遠是主旋律,農民為自由而戰的起義,也永遠是一道風景。
專制之癌在王朝前期處於潛伏狀態,隨著剝削和奴役的不斷加重,貧富分化,官僚腐敗,社會不公,政治失效,農民起義等癌細胞就會被啟用,並且迅速擴散,此時,專制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
20 # 人生處處皆戰場
個人認識:
一,最根的原因是生產資料的轉移及財富的集中!
一個王朝的建立,是把生產資料從新分配的過程。所以歷代農民起義都打出“耕者有其田”的招牌,王朝新秩序的建立,其本上是個殺富濟貧的過程,緩解了社會矛盾。
二,在重新分配生產資料過後,由於人為、自然的因素,生產資料會逐漸發生轉移,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矛盾顯現。
三,人的惰性及貪性,選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出現利益矛盾。
四,當這些矛盾形成大的社會矛盾,且影響到生存,這就達到了爆發點,那就孕育了下一個朝代的生命。
五,人才的利用問題,反觀歷史,歷代的起義領導者,或不得,或失業,或犯罪,很多人才是被逼出來的,如果讓他有個平臺施展,也許他挺安份、滿足。比如洪秀全、李自成,陳勝、吳廣等。所以李世民看眾仕子入考場說.天下俊才盡入其囊中矣!
上面的幾個因素綜合起來的發展週期,十代三百年已是極點了。按說,五代一百多年,基本上已到高潮鼎盛期,這期間人民由貧窮到溫或富是,社會安定。接著就是下坡路。
回覆列表
封建制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制度,一般不需要造反,統治者內部隨著統治時間的增長矛盾也會激化,然後加上其它原因而改朝換代。這種情況,就是現在也要吸取教訓,所謂的左派、右派,開始只是認識不同,知道錯了自己也會檢討甚至辭職,但時間一長,加上一些其他人員挑釁,問題就越來越複雜,本來同甘共苦的戰友也會產生絕對不同的矛盾深度,直至當時人也左右不了困局,直至有些心境狹小的人想致於他人死地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