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佳期如夢將至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在今天到處都在講和諧,“和諧社會”、“和諧團隊”、“和諧家庭”。弘揚一種美德,體現一種胸懷。人人都能做到,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擴充套件資料典故:清代大學士張英老家與吳姓鄰居為住宅邊界的事,把官司打到縣衙。張家人寫信到京城求告張英。張英收到信後,在信上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後,豁然開朗,主動撤訴,讓出三尺地。吳家見了非常感動,也讓出三尺,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參考資料:

    人民網—走一走人生“六尺巷”

  • 2 # 孤獨終老

    六尺巷傳說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

    這是一則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

    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5踏板8000左右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