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ngfdd

    當室內溫度很高的時候,當溫度增高使臉部毛細血管就會擴張,所以臉就會紅和發熱。  注: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人體最舒適的環境溫度在20-28℃之間,最理想的溫度是15-20℃,此環境中人的記憶力強,工作效率高;溫度在4-10℃時,發病率較高,在4℃以下時,易生凍瘡,發病率更高。環境溫度高於28℃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在30℃時,身體汗腺會全部投入工作;氣溫高於34℃,並伴有頻繁的熱浪衝擊,還可引發一系列疾病,特別是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37℃以上的高溫對人體的蛋白質有一定的破壞。若人體溫度達到40℃以上,生命中樞就會直接受到威脅。  這是因為人體是經過大腦的中樞神經來指揮正常活動的,體內產生的熱量和散發的熱量基本上相等,體溫一般保持在36.5-37℃之間,人體的散熱,除了透過呼吸、大小便外,主要透過面板層散發熱量。由於高溫天氣的出現,導致人體的熱平衡被破壞而產生中暑和其他疾病。所以氣象上就把當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2℃時定為高溫天氣。  高溫天氣分為高溫炎熱天氣和高溫悶熱天氣兩種。當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5℃,相對溼度在60%以下稱為高溫炎熱天氣;當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2℃達不到35℃,相對溼度在60%以上時稱為高溫悶熱天氣。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人體的汗水來不及從面板中排洩出去,熱量難以發散,感覺非常難受。這是自然界升溫對人體造成的直接影響。希望採納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態板與免漆板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