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梔子花的一夢花念伊

    聲音其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並能向四周傳播的一種空氣波動。

    聽覺產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聲音的傳導過程。參與聲音傳導的結構有外耳、中耳和內耳的耳蝸。而聲音傳入內耳有兩條路徑:一是空氣傳導,它的過程是這樣的:聲音經過外耳廓收集到外耳道,而引起鼓膜振動,隨之帶動錘骨運動,傳向砧骨、鐙骨,鐙骨底板振動後將能量透過前庭窗傳給內耳的外淋巴,外淋巴流動就象瓶子裡的水一樣晃來晃去,帶動了其內的基底膜波動。在這個過程中,耳廓的作用就是收集聲音,辨別聲音的來源方向。人的耳廓已經退化了,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大而靈活,可以能動來動去,所以有時候聽聲音需要手放在耳廓上或轉動頭部來協助。但外耳道卻能對聲音進行增壓並保護耳的深部結構免受損傷。在聲音的空氣傳導過程中,鼓膜和三塊聽小骨組成的聽骨鏈作用最大。因為鼓膜為一層薄薄的膜狀物,它的振動頻率一般與聲波一致,最能感應聲波的振動,並且能把聲波的能量擴大17倍。而聽小骨以最巧妙的槓桿形式連線成聽骨鏈,又把聲音能量提高了1.3倍。二是骨傳導,聲波能引起顱骨的振動,把聲波能量直接傳到外淋巴產生聽覺。這好像有點不可思議,看不到抓不著的聲波能振動堅硬沉重的頭顱骨?但這的確是事實,而且有移動式骨導和壓縮式骨導兩種方式呢!只是骨導在聲音傳導過程中不是主要方式罷了。

    聽覺產生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聲音的感覺過程,它主要是由內耳的耳蝸完成的。當空氣傳導和骨傳導的聲音振動了外淋巴後,也就波動了生長於其內的基底膜。基底膜就象一大排並排排列的從長到短的牙刷。聲波能量使“牙刷毛”(既基底膜上的纖毛細胞)發生彎曲或偏轉,這種彎曲和偏轉能產生電能,並沿著“牙刷柄”傳向神經中樞,產生聽覺。不同頻率的聲音總能找到一個長短合適的“牙刷”配對,產生最佳共振。

  • 2 # 使用者6338718972581

    答案C

    分析:解決此題的關鍵是要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人耳聽到聲音是經過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最後傳到大腦才聽到聲音.

    解答:聲音會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動,此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它組織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所以人最後會聽到聲音;

    故選C.

    點評:此題考查了學生對人耳感知聲音的過程的理解情況,是一道基礎題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十二碼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