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地國土面積雖小,但境內地形複雜。全境大部分為火山岩物質的高原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高原,內地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塔朱拉灣呈楔形在亞丁灣深入內地,將國土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部分。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分佈著多重山脈。只有在曼德海峽與塔朱拉灣沿岸之間延伸著一條狹窄的平原帶,但多為沙漠。在內陸的北部和中部,縱橫著一些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凹地,其間點綴有平原、河流和湖泊。湖泊中的阿薩爾鹽湖(Lac Assal)和阿勞勒湖(Lac Allols)都低於海平面,其中阿薩爾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是非洲最低點。沿海平原與凹地之間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地,一般海拔800米左右。西北部與衣索比亞分界的穆薩阿里山(Moussa Ali)海拔2021米,為全國最高點。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多為高原山地,海拔500-800米。
由於受地球板塊運動的影響,處在東非大裂谷末端的吉布地,其地殼厚度比鄰近地區薄,不僅全境大部分地區系由火山岩物質構成,而且地震的頻率也較高。距今最近的火山群是1978年11月在阿薩爾湖與古拜特灣(Goubet)之間噴發形成的,名為阿爾杜科巴(Ardoukoba)火山。地震雖多發,但震級較低,一般為里氏2-3級。 主要民族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等。
伊薩族(Issa),其人口約佔全華人口50%,主要分佈在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和吉布地市。屬索馬利亞人的一支,操索馬利亞語。原住索馬利亞豪德高原,紀元開始後朝西北方向遷徙,其中一部分遷至塔朱拉灣以南地帶,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吉布地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阿法爾族(Afar),其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40%,主要分佈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為吉布地第二大民族。屬衣索比亞人種,操阿法爾語。篤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除伊薩族和阿法爾族外,吉布地境內還有伊薩克族(Issak)和加達布西族(Gadabussi),均為吉布地國內主要少數民族,系索馬利亞人的不同支系。伊薩克人主要分佈在東南部邊境,加達布西族主要分佈在南部。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方面,這兩個民族與伊薩族相似。
此外,吉布地尚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他們居住在吉布地市及其他城市。
吉布地國土面積雖小,但境內地形複雜。全境大部分為火山岩物質的高原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高原,內地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塔朱拉灣呈楔形在亞丁灣深入內地,將國土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部分。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分佈著多重山脈。只有在曼德海峽與塔朱拉灣沿岸之間延伸著一條狹窄的平原帶,但多為沙漠。在內陸的北部和中部,縱橫著一些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凹地,其間點綴有平原、河流和湖泊。湖泊中的阿薩爾鹽湖(Lac Assal)和阿勞勒湖(Lac Allols)都低於海平面,其中阿薩爾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是非洲最低點。沿海平原與凹地之間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地,一般海拔800米左右。西北部與衣索比亞分界的穆薩阿里山(Moussa Ali)海拔2021米,為全國最高點。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多為高原山地,海拔500-800米。
由於受地球板塊運動的影響,處在東非大裂谷末端的吉布地,其地殼厚度比鄰近地區薄,不僅全境大部分地區系由火山岩物質構成,而且地震的頻率也較高。距今最近的火山群是1978年11月在阿薩爾湖與古拜特灣(Goubet)之間噴發形成的,名為阿爾杜科巴(Ardoukoba)火山。地震雖多發,但震級較低,一般為里氏2-3級。 主要民族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等。
伊薩族(Issa),其人口約佔全華人口50%,主要分佈在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和吉布地市。屬索馬利亞人的一支,操索馬利亞語。原住索馬利亞豪德高原,紀元開始後朝西北方向遷徙,其中一部分遷至塔朱拉灣以南地帶,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吉布地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阿法爾族(Afar),其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40%,主要分佈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為吉布地第二大民族。屬衣索比亞人種,操阿法爾語。篤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除伊薩族和阿法爾族外,吉布地境內還有伊薩克族(Issak)和加達布西族(Gadabussi),均為吉布地國內主要少數民族,系索馬利亞人的不同支系。伊薩克人主要分佈在東南部邊境,加達布西族主要分佈在南部。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方面,這兩個民族與伊薩族相似。
此外,吉布地尚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他們居住在吉布地市及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