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1427個縣。
明代在全國設定十五個省級單位,包括:北直隸 、南直隸 、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共十五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與今名稱雖大部相同,但所轄地域有相當差別,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區劃上溯);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間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後被廢;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臺灣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號為“東都”,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於承天府之上再設東寧總制府。
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為府,成為主要的二級行政區劃,但是同時又有直屬於省的直隸州,行政級別等同於府。府以下有屬州和縣,是主要的第三級行政區劃,而屬州還可能領有少數縣,成為結構上的第四級,但相對重要性很小。直隸於省的直隸州下也領若干縣,其級別相當於府屬州或府屬縣,仍是第三級行政區劃。所以州按性質不同是跨第二、第三兩個級別的區劃,而與府相比,無論屬州或直隸州的治所所在地均不設縣,即使原有縣的也被併入州制。
都指揮使司方面,明朝共有16個都司、5個行都司、2個留守司。16個都司中,有13個都司與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個分別是北直隸境內的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山東省的遼東都司。5個行都司分別是陝西行都司(治甘州衛,今張掖市)、四川行都司(治建昌衛,今西昌市)、湖廣行都司(治鄖陽衛,今鄖縣)、福建行都司(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2個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定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縣)和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今湖北鍾祥市)的興都留守司。此外,還有統轄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的奴兒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定有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不過這些屬於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疆域
明前期幅員遼闊,東起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孟加拉灣、越南中部、馬來西亞,北達戈壁沙漠、大興安嶺,西至印度次大陸、今新疆哈密,極盛國土面積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朝 1427個縣。
明代在全國設定十五個省級單位,包括:北直隸 、南直隸 、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共十五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與今名稱雖大部相同,但所轄地域有相當差別,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區劃上溯);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間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後被廢;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臺灣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號為“東都”,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於承天府之上再設東寧總制府。
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為府,成為主要的二級行政區劃,但是同時又有直屬於省的直隸州,行政級別等同於府。府以下有屬州和縣,是主要的第三級行政區劃,而屬州還可能領有少數縣,成為結構上的第四級,但相對重要性很小。直隸於省的直隸州下也領若干縣,其級別相當於府屬州或府屬縣,仍是第三級行政區劃。所以州按性質不同是跨第二、第三兩個級別的區劃,而與府相比,無論屬州或直隸州的治所所在地均不設縣,即使原有縣的也被併入州制。
都指揮使司方面,明朝共有16個都司、5個行都司、2個留守司。16個都司中,有13個都司與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個分別是北直隸境內的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山東省的遼東都司。5個行都司分別是陝西行都司(治甘州衛,今張掖市)、四川行都司(治建昌衛,今西昌市)、湖廣行都司(治鄖陽衛,今鄖縣)、福建行都司(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2個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定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縣)和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今湖北鍾祥市)的興都留守司。此外,還有統轄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的奴兒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定有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不過這些屬於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疆域
明前期幅員遼闊,東起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孟加拉灣、越南中部、馬來西亞,北達戈壁沙漠、大興安嶺,西至印度次大陸、今新疆哈密,極盛國土面積達一千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