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於“姬”姓。
姬姓都源自黃帝姬軒轅,姬軒轅之後姬發建立姬周,是為周武王。楊姓主要源於周王室的後裔,有兩支:
1、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子唐叔虞於唐,後唐叔虞之子燮改國號為晉。晉國傳至唐叔虞十一世孫晉武公姬稱時,姬稱封其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始祖。後伯僑之孫突食邑於羊舌,故又稱羊舌氏。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羊舌氏又為晉所滅,其後裔楊道逃到華山,居住於弘農華陰,復以祖宗封地楊為氏,其後代開枝散葉,繁衍發展,逐步發展為:“楊氏正宗”。(此支楊氏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
楊氏始祖
2、西周末,周宣王姬靜封其子尚父於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國為晉國所滅,尚父後裔遂以楊為氏。
二、源於“揚”姓。
古時有“揚氏邑”,以邑為氏,稱為“揚氏”,然古時揚、楊不分,後逐步改為“楊氏”。
三、源於改姓。
1、他姓改姓
唐末,喬復光,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其後稱楊氏;訾亮,楊(喬)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其後稱楊氏。
北宋,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藏匿於外祖父家,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念外家楊姓之恩,遂改為楊姓,是為今浙江省諸暨市“概浦楊姓”。
2、它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西晉氐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白馬氐人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姓改為楊姓。
隋初,鮮卑將領尉遲崇隨軍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追憶尉遲崇之功,下詔賜尉遲崇之子義臣為國姓楊氏;
大量白族改為楊姓,唐朝時,楊姓成為白族第一大姓。
一、源於“姬”姓。
姬姓都源自黃帝姬軒轅,姬軒轅之後姬發建立姬周,是為周武王。楊姓主要源於周王室的後裔,有兩支:
1、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子唐叔虞於唐,後唐叔虞之子燮改國號為晉。晉國傳至唐叔虞十一世孫晉武公姬稱時,姬稱封其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始祖。後伯僑之孫突食邑於羊舌,故又稱羊舌氏。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羊舌氏又為晉所滅,其後裔楊道逃到華山,居住於弘農華陰,復以祖宗封地楊為氏,其後代開枝散葉,繁衍發展,逐步發展為:“楊氏正宗”。(此支楊氏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
楊氏始祖
2、西周末,周宣王姬靜封其子尚父於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國為晉國所滅,尚父後裔遂以楊為氏。
二、源於“揚”姓。
古時有“揚氏邑”,以邑為氏,稱為“揚氏”,然古時揚、楊不分,後逐步改為“楊氏”。
三、源於改姓。
1、他姓改姓
唐末,喬復光,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其後稱楊氏;訾亮,楊(喬)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其後稱楊氏。
北宋,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藏匿於外祖父家,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念外家楊姓之恩,遂改為楊姓,是為今浙江省諸暨市“概浦楊姓”。
2、它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西晉氐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白馬氐人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姓改為楊姓。
隋初,鮮卑將領尉遲崇隨軍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追憶尉遲崇之功,下詔賜尉遲崇之子義臣為國姓楊氏;
大量白族改為楊姓,唐朝時,楊姓成為白族第一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