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最常用的說法,“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從文字角度來說,從辵,從首,用來引領人與萬物發展前行的東西謂之道。
我的理解,道是宇宙客觀規律的總稱。一切事物存在發展都是這個“道”作用的結果。
“道”作用於物體,也就是物體所蘊含的一部分“道“稱之為“理”,所以,人類透過格物致理,以認識自然,認識萬物,這也是科學研究的目的。
能作用於人的各種“道”,稱之謂“命”,“命”為個體生命所承載的,稱之謂“性”。分而言之,生命之初所承載的“性”,謂之“天性”,所謂性善性惡都是指這個而言。作用於生命存在週期的那部分“命”,一般稱之謂“時”或者“運”。所以人一生都“先天”之“命”與“後天”之“運”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來說,先天之命不可改,比如投胎,壽命什麼,後天之運,個體可以在運到來之時,能否把握,進而出現分化。
諸葛亮七星禳命,禳的就是先天之命,讓的是性,難啊!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同樣是講諸葛亮,後天之運,諸葛亮自己能掌握,隊友的運,只能呵呵了,比如關羽比如馬謖諸葛亮也沒辦法,最終也影響了諸葛亮的運。
因此,性無善惡,只是道,這是偽命題。
孟子讀書不精,對孔子的“繼之者善也”誤會了。所謂善,從羊,從廾,雙手舉,從口,坎也,善的造字本義是從陷阱裡捕獲街舞,獲物有得謂之善,與得與吉一個意思,都是獲物的意思。孔子的願意是“陰陽變化是道的作用方式,萬物秉承道的過程或者行為叫做善,善(秉承)之所得叫做性”。
延伸出另外一個問題,得的造字本義是行而獲物謂之得,這個得等同於“善”。得其天性謂之“德”。所以起碼在孔子老子時期,“德”跟“性”是一碼事,都是“人所秉承的天道”。
所以,“道德”,就是道之得。所以道德經就是如何從道獲得德以及老子自己已經獲得的德的學問。
大概如此,只是個人所悟,僅供傍參。
大概最常用的說法,“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從文字角度來說,從辵,從首,用來引領人與萬物發展前行的東西謂之道。
我的理解,道是宇宙客觀規律的總稱。一切事物存在發展都是這個“道”作用的結果。
“道”作用於物體,也就是物體所蘊含的一部分“道“稱之為“理”,所以,人類透過格物致理,以認識自然,認識萬物,這也是科學研究的目的。
能作用於人的各種“道”,稱之謂“命”,“命”為個體生命所承載的,稱之謂“性”。分而言之,生命之初所承載的“性”,謂之“天性”,所謂性善性惡都是指這個而言。作用於生命存在週期的那部分“命”,一般稱之謂“時”或者“運”。所以人一生都“先天”之“命”與“後天”之“運”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來說,先天之命不可改,比如投胎,壽命什麼,後天之運,個體可以在運到來之時,能否把握,進而出現分化。
諸葛亮七星禳命,禳的就是先天之命,讓的是性,難啊!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同樣是講諸葛亮,後天之運,諸葛亮自己能掌握,隊友的運,只能呵呵了,比如關羽比如馬謖諸葛亮也沒辦法,最終也影響了諸葛亮的運。
因此,性無善惡,只是道,這是偽命題。
孟子讀書不精,對孔子的“繼之者善也”誤會了。所謂善,從羊,從廾,雙手舉,從口,坎也,善的造字本義是從陷阱裡捕獲街舞,獲物有得謂之善,與得與吉一個意思,都是獲物的意思。孔子的願意是“陰陽變化是道的作用方式,萬物秉承道的過程或者行為叫做善,善(秉承)之所得叫做性”。
延伸出另外一個問題,得的造字本義是行而獲物謂之得,這個得等同於“善”。得其天性謂之“德”。所以起碼在孔子老子時期,“德”跟“性”是一碼事,都是“人所秉承的天道”。
所以,“道德”,就是道之得。所以道德經就是如何從道獲得德以及老子自己已經獲得的德的學問。
大概如此,只是個人所悟,僅供傍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