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ugedelger

    清朝是一個多民族的朝代,是從她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清朝最初的民族構成是滿族,後來在統一的過程中逐漸加入了漢族,蒙古族,北韓族,藏族等。

    在統一的戰爭中,通過採用和親,結盟,吞併地方政權和部落等多種方式。多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伴隨統一的過程逐漸形成的。

    清朝的多民族性,包容性,以及對民族的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 2 # 老樹新芽發春枝

    明朝時的中國還不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那時雖然元朝被滅亡,但元朝的勢力還在蒙古草原,明朝與蒙古的關係是一直都在爭鬥,明英宗的幾十萬大軍都被瓦刺打的全軍覆滅,皇帝都讓人家抓住了,所以明一直在修建從鴨綠江到嘉峪關的長城抵抗瓦刺蒙古。明朝時西藏和新疆還不是明朝的領土,就是東北的後金(清)也不是明朝的,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清朝入關統一全國後的事情。清朝入關後進行了一系列統一和對外戰爭,建立起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一,清王朝和蒙古族

    在還沒攻下中原時,滿清和蒙古的關係是很微妙的。皇帝的正官妃子們也很多來自蒙古,貴族之間通婚的同時又互相提防,滿清故意把去中原的路封了,阻斷了蒙古和漢族的交流,使得蒙古長期落後。公元1624年,蒙古科爾沁部落率先歸降滿清,察哈爾部林丹漢起兵討閥被清軍打敗,不久林丹死了,清朝也抓住機會滅了察哈爾,從此蒙古全部歸入滿清的版圖。

    二,平定三藩和收復臺灣

    康熙時期吳三桂造反,不久吳三桂病死了,起義也失敗了,雲南切底由中央統治,西南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的交流得到加強。收復臺灣後,臺灣島內的少數民族也歸屬清的統治,多民族國家正在不斷擴大。

    三,擊敗葛爾丹

    公元1690年,在沙俄的支援下,葛爾丹帶兵攻打內蒙古,,康熙親自帶軍征討,於昭莫多大敗葛爾丹,控制了漠北和天山南北,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粉碎了蒙古準格爾的分裂。乾隆皇帝親自率兵平定了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取的了切底的勝利,清政府統一了新疆。

    四,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清朝初年,順治帝封西藏喇嘛教首領五世班禪為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稱號,並規定以後歷代的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冊封。雍正皇帝在1727年設立了駐藏大臣,對西藏進行有效的管理。

    清朝的入主中原後,先後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的努力打拼,先後把蒙古,西藏和新疆納入大清的版圖,粉碎了分裂活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讓中國成為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其中雍正的功勞是很大的。

  • 3 # 史海擺渡人

    青藏地區方面,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區,滅和碩特汗國,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十四阿哥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第七世達賴喇嘛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這是清朝經營青海、西藏地區之始。雍正時期,平定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之亂後,雍正帝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控管青藏地區。

    最大疆域

    康熙年的《尼布楚條約》和雍正年的《恰克圖界約》後清朝與俄羅斯帝國確定了北部邊界,乾隆時期滅亡準噶爾後清朝的疆域最為穩定,因此一般將乾隆時期疆域定為淸朝的最大範圍:東北與沙俄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分界相同,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國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北韓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

  • 4 # Boss直接

    清朝統一中原是因為滿族八旗,著名的軍事家多爾袞,統一蒙古的千古一帝康熙,與雍正關係不大,

    清朝:中華民族共同體更進一步穩固發展

    由滿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由於滿族統治者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穩定邊疆,並對漢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採取了更為寬容、開放的態度和政策,使民族關係、民族融合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加強了各民族的相互認同感。

    清朝:體現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強盛國力所奠定和鞏固的中國疆域,促進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增加,在晚清時期受到外國侵略時,中國各地區民族皆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而對列強作出抗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與以前歷代相比有那些獨特的地方?

    從順治帝起,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首先肯定了漢族文化的先進,採取了向漢族人學習,學習他們的習俗、文化,重用漢族大臣,開科考,修孔廟,拜孔子等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在順治帝之時,幾乎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連順治帝的親生母親都不支援他。這或許是順治帝抑鬱而終的原因。

    但事實證明順治帝的作為是對的,康熙不僅繼承了順治的政策,還親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漢族人的心。從那時起,一品大員,如上書房大臣等,一改無漢臣的歷史,重用漢臣。如張廷玉,歷三朝,居首輔四十餘年。這些做法是空前絕後的。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清以前歷代封建王朝對於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只設官員兼管,不設專署。清於崇德元年(1636)設蒙古衙門,由承政、參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稱理藩院,屬禮部。順治元年(1644),改置尚書、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書亦入議政之列。設錄勳、賓客、柔遠、理刑四司。雍正時定以王、公、大學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司。咸豐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前,兼辦對俄外交事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為理藩部,清亡遂廢。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絡。康熙二十六年(1697),修定《理藩院則例》,用法規固定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各項措施。以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祿、朝貢、定界、官制、兵刑、戶口、耕牧、賦稅、驛站、貿易、宗教等政令。另有司務廳、銀庫、飯銀處、當月處、督催所及滿、漢、蒙、俸四檔房掌衙署日常事務。理藩院所轄,先後尚有內館、外館、蒙古學、唐古特學、託忒學、俄羅斯學、木蘭圍場、喇嘛印務處、則例館等機構。此外還派司員、筆帖式等常駐少數民族地方,處理特定事務,定期輪換。

    理藩院的歷史作用

    首先,理藩院執行了清代比較成功的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清朝是中國少數民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鑑於明末對周邊地區無力顧及的歷史教訓,清朝統治者,特別是清前期的封建帝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極為重視。他們把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區看成是統治中原的“屏藩”,認為“搖惑我外藩”,就是“壞我屏垣”,就會使“疆圉”“不靖”,而“邊境一日不寧,內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這勢必要危及到全國統治的穩定性。正是基本這種認識,康熙帝在位61年總結了大量的統治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經驗。他認為,統治西、北邊疆地區的宗旨在於“治之得其道”。他特別指出要加強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針對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的貢物他曾議論:“貢物何足珍貴,正鑑其誠敬之心耳”。為了表示對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視,康熙還把“柔遠能邇”當做“敬天法祖”的實際內容寫入遺詔中,令後代子孫永誌不忘。雍正帝即位後,親自為理藩院書寫匾額:“宣化遐方”,並在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中提出要“從俗從宜,各安其習”。乾隆皇帝當政時期,儘管他認為“駕馭外藩之道,示之以謙則愈驕,怵之以威則自畏”,從而採用了“寬猛互濟”、“恩威並用”的方針,但同時也仍然主張“從俗從宜”、“不易其習”。總之,清代前期統治西、北邊疆地區,實際上是採用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方針。

    其次,理藩院促進了清代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在17世紀中葉,理藩院的活動保證了清朝的順利入關,對清朝統一全國起了促進作用。由於明朝腐敗導致的中央政權力量削弱,中國17世紀中葉陷於分裂狀態,這種分裂在當時並不是一種值得稱頌的現象。一方面,因為這種分裂戰爭連綿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已經東來,沙俄也時刻窺伺中國北部的大好河山。如果分裂形勢繼續下去,就可能給這些侵略勢力以可乘之機。所以,儘快恢復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內各民族人民的休養生息,符合全中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要求,而且對於抵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和沙俄侵略勢力也有著重要意義。歷史證明,統一的歷史使命由清朝承擔了。清朝所以能承擔這一重任,除了別的因素外,漠南蒙古已經成為它的可靠後方和重要的藉助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這與理藩院有密切關係。理藩院設立後四個月,其官員就往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諸部“稽戶口,編牛錄,讞庶獄,禁奸宄”。僅一個月就編成了牛錄,造好了甲士清冊。這既穩定了漠南蒙古的社會秩序,也為清朝提供了兵源。理藩院設立後八年,清朝入關,漠南蒙古諸部紛紛率師相從。同時,在清朝入關之際,理藩院及時地把清軍入關和進佔北京情況通知漠南蒙古各部,使他們時刻有所準備。雖然,清軍入關後在統一過程中使用了殘酷的暴力,對社會經濟發展一度造成影響,但是,清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無論如何不能抹煞的。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多民族統一國家得到空前發展和鞏固的時期。有清一代,維護國家統一的力量與形形色色的分裂勢力曾進行長期鬥爭。在這些鬥爭中,理藩院充分發揮了維護統一的作用。有些前已述及。又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當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札薩克圖兩汗發生衝突後,理藩院尚書阿喇尼親往喀爾喀七旗蒞盟,竭力促使他們“盡釋舊怨”而“交相揖睦,共享昇平”。這年八月,阿喇尼又召集喀爾喀兩翼汗傳達康熙聖諭,令其“同歸於好”。當噶爾丹發動內亂、喀爾喀蒙古各部率眾南奔時,理藩院立即將情況上奏康熙帝,並負責安排喀爾喀蒙古各部生計。正是在理藩院組織安排下,通過多倫會盟,中國北部邊疆很快出現了安定局面。康熙皇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應當說,這種北部邊疆的堅固狀況與理藩院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又為徹底粉碎噶爾丹內亂、抵禦沙俄的擴張侵略準備了條件。

    理藩院除在政治軍事方面促進了清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鞏固外,還程度不同地促進了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內地的經濟交流,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多倫會盟之後,理藩院派遣官員去山西等地準備耒耜,幫助喀爾喀蒙古於膏腴之地種植農作物。理藩院還按照清代帝王的意志,協助組織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建立“常平倉”,貯積糧谷,以備賑濟,“其收放實數”,“每年秋後造具印冊報院”。僅漠南蒙古哲裡木、昭烏達、卓索圖3盟26旗就額存谷246100多石。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吳喇特鎮國公達爾瑪機裡弟屬下游牧地方,因風雪之災,人畜傷損。理藩院派遣官員按戶賑濟,共計大小15385口,6個月時間用米7240.1石。在救災過程中,理藩院官員因地制宜,在有河流的地方幫助蒙古人民造船、結網、捕魚。此外,理藩院管理的驛站把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聯成一體,這對西、北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清朝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多少起了一定作用。

    我們在評價清代理藩院、基本肯定它的歷史作用時,應當說明,理藩院終究是清朝階級統治和壓迫的工具。它維護的是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的利益,維護他們對各族勞動人民的剝削。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勞動人民受“厚斂重徭”的剝削,被“納之於阽危之域”,生活極為貧苦,遇有災荒,清朝經理藩院雖有賑濟,但由於上層王公們“苟且塞責”,廣大勞動人民“並不得實惠”。統治階級需要的“納賦”、“貢徭”像兩根繩索,把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緊緊捆綁住,使他們難以逃脫“重賦苛役”的苦海。因此,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迫於飢寒,以致離散”的現象到處可見。

    ------------------------------

    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殺戮以及滿族是明朝人的證據

    很多人的對於清朝的殘暴不滿,指責清朝殺戮太過。可是縱貫所有封建王朝,那有不沾血腥的呢?

    洪武五年徵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徵湖廣苗蒙能,圍攻龍裡,懷化、銅鼓諸地,天順五年,大軍深入苗疆,攻破幾百餘寨 ,焚燬三千家,斬首三千三百餘人。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於把珠等起義失敗後,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殺,五千五百個婦女被俘往他鄉,萬曆年間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揚應龍之亂時,許多苗族、仡佬族橫遭屠殺,被迫逃走,戰後倖存者僅“十之二”。為了“開邊”,明王朝在黔東和貴陽、安順等地大量安屯設堡,強使許多苗族人民遷居。(《邱北縣誌》第二冊)

    貴州軍務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摺子,左一個“斬首一萬”,右一個“斬首3000”很是洋洋得意啊。

    據《鳳凰廳志》和《瀘溪縣誌》載:苗區人口“大經草剃,存不滿百”,“幾經絕種”。“經過撻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跡滅絕”

    明遼東總兵李成樑軍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引導下,攻克了阿臺的古埒城,屠城。還把人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常剛和父親塔石誤殺了。

    再說滿人本來就是明朝子民,怎麼能用日本來比擬?

    明成祖永樂年間,東海女真部分南移,同建州女真經常發生戰爭.建州女真被迫向南向西遷移.

    宣德時期,童猛哥帖木兒為東海女真殺害.其弟凡察,其子童倉,董山率部西遷,經佟家江(今渾江),進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於呼蘭哈達山(又叫煙筒山)下,渾河支流蘇子河畔,築城定居下來.

    正統時期,明政府為了籠絡建州女真,任命阿哈出的孫子李滿柱為建州衛指揮使,凡察為建州右衛指揮使,董山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建州三衛"之稱由此而來.建州三衛是明政府設立的地方機構,既管軍事,又理民政,"撫綏屬部","看守地方".長官由中央政府委任,可以世襲,要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承擔各種義務."有所徵調,聞使即從,無敢違期"①.正如清太宗皇太極所云:"我祖宗與明朝看邊,忠順有年."這生動地反映了明朝中央政府和地方衛所的親密關係。

  • 5 # 學歷史看華夏

    清朝前期統治者進行平定叛亂的鬥爭,反對內部分裂勢力以鞏固統一。這既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符合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從而保證了平叛鬥爭的勝利。

    2.、採用加強西藏、新疆地區行政管轄的辦法,鞏固統一,使西藏和新疆成為和其他18個省平級的省級行政區域。

    3.、妥善處理中央政權和少數民族,尤其是蒙藏首領的關係,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中央和地方的隸屬關係,這不僅維護了清朝前用的統一,也為近代反對外國侵略勢力分裂西藏奠定了基礎。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大金”國號為“大清”,稱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1640年鬆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被俘降清。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爭奪至此也就基本接近了尾聲,遼東境內已經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明朝山海關大將吳三桂夾在農民軍和清軍中間腹背受敵,迫於形勢邀請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平賊”。聯軍打敗大順軍。李自成軍一路南撤。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

      1644年後,中國南方先後出現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四個南明政權,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李自成死後,餘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南明政權的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在清軍佔領全中國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再燃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

      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臺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奉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為正朔,建立明鄭政府,來做為抗清基地。1683年,清朝派施琅攻佔臺灣。

    一代聖君康熙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降服了控制檯灣的鄭成功孫子鄭克塽,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75年,他派兵驅逐了盤踞在黑龍江流域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者,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7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臺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30s和華為nova5pro買哪個?好糾結啊還是不知道有沒有必要買5G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