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dtyf23171
-
2 # 使用者4779816573800
繼發性耳石症應病因治療;酌情采用藥物、體位、管石解脫、復位療法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前庭抑制劑的應用,如腦益嗪、非那根等。
手術治療:經緋手術治療無效,且影響生活、工作質量者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耳石症一旦明確診斷,首選手法復位。手法復位就是透過臨床設計一套患者頭部位置變換的方法,使自由遊動的耳石微粒透過重力作用,從半規管移出,回到橢圓囊或球囊,不引起眩暈等病理反應。一般可一次復位, 80%患者可治癒。如果一次不成功, 一週後可再次復位。
告訴患者避免能激發的位置。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病程已達1年,通常可以經鼓室徑路,分離並切斷患側耳的供應後半規管的神經而獲緩解。在某些病例中這一治療可導致聽力損害。1.保守治療此症預後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個別長期不愈者可採用對症療法,如口服安定、谷維素藥物。亦可採用強迫體位鍛鍊,利用具有疲勞反應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誘發體位上進行長期鍛鍊,久之即可適應而不再有眩暈感。如眩暈嚴重,應用4%利多卡因、硫酸鏈黴素做鼓室內注射,可收良效。2.手術治療長期保守治療無效,可採取前庭神經切斷術治療,有條件者最好做後壺腹神經切斷,可單純消除後半規管壺腹嵴的異常衝動而治癒。採用耳內鐙骨手術切口,將鼓膜皮片翻向前方,暴露錘砧關節和圓窗,用金鋼石鑽頭將圓窗底水平磨去1~2mm。為便於手術操作,可先用鑽將外耳道後下骨壁磨去少許,使圓窗暴露清楚。後壺腹神經適位於圓窗膜附麗內緣之內1mm,在顯微鏡下辨清神經後,用鉤鉤起並切斷之,將其復回鼓膜,填塞外耳道。一旦壺腹嵴石形成,當頭取直立位時,後半規管嵴頂即呈垂直位,如側臥於患耳,則後半規管壺腹嵴即轉為水平位,嵴頂有耳後沉著,因重力作用而偏離壺腹,可產生刺激併發生眩暈和眼震。如炎性顆粒粘附不牢,多次變換頭位,顆粒脫落遊散,不再構成刺激,便產生疲勞現象。反之,如耳石粘著堅固,經久不脫,雖經反覆變換頭位,刺激強度不減,可構成非疲勞型,後者常數年不愈,可影響生活和工作,需要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