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廟宇的人應該有印象,一進廟門,首先看到的是彌勒佛,一副笑迎八方客,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模樣,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一副嚴肅的模樣。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彌勒佛和韋陀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彌勒佛熱情隨和,笑臉常開,所以來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無法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卻成天板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前來供拜的人越來越少,直至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生出一計,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勒佛負責公關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韋陀則作為寺院護法,鐵面無私,錙珠必較,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以後,廟裡果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無論什麼人、什麼東西,均各有所長或短。揚長避短是每個人的追求,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完美。神佛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所以就要看用人者怎麼用人,怎麼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這正如武林高手,無需名刀寶劍,摘花飛葉亦可傷人,關鍵是看如何運用。管理之道,在於用人,用人用的好,用的恰當,必能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甚至更糟。只有物盡其用,人用其能,方能達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
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
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
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呵呵,有意思吧 。萬年寺的韋陀杵是放在肩上的,大寺廟啊。
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
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
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冑的雄壯武將,
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
去過廟宇的人應該有印象,一進廟門,首先看到的是彌勒佛,一副笑迎八方客,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模樣,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一副嚴肅的模樣。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彌勒佛和韋陀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彌勒佛熱情隨和,笑臉常開,所以來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無法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卻成天板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前來供拜的人越來越少,直至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生出一計,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勒佛負責公關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韋陀則作為寺院護法,鐵面無私,錙珠必較,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以後,廟裡果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無論什麼人、什麼東西,均各有所長或短。揚長避短是每個人的追求,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完美。神佛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所以就要看用人者怎麼用人,怎麼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這正如武林高手,無需名刀寶劍,摘花飛葉亦可傷人,關鍵是看如何運用。管理之道,在於用人,用人用的好,用的恰當,必能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甚至更糟。只有物盡其用,人用其能,方能達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
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
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
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呵呵,有意思吧 。萬年寺的韋陀杵是放在肩上的,大寺廟啊。
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
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
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冑的雄壯武將,
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