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宜昌蘇燦晨興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養成自律是習慣的培養。要抓住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即學前和小學階段,越早越好。如果之前沒養成好習慣,那後面需要用更多的堅持,更強大的意志力來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懶散和隨意。自律養成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堅持。

    說不聽打不怕是家長的管教已經失效了。我想物質獎勵等手段應該是也都失效了吧。這其實是家長權威的喪失。請家長回顧一下之前的教育手段,你是否還在用管幼兒或兒童的手段來管教長大了的孩子。家長,你需要學習和提升自己啦。

  • 2 # 李文彬531

    這樣的孩子不用說,屬於純天然散養長大的,家庭成員都是那種無所謂,沒什麼責任心,特隨意那種。也就是說孩子自下生不會吃時餵飽不哭,大點愛幹嘛幹嘛!磕就磕,碰就碰!所以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再聰明也很難理順過來,習慣不好。總之這樣的孩子假如還小,抓緊管還是有可能管過來的,但必須以投其所好的方式引匯入正,只是強制肯定不行的!

  • 3 # 大白你好胖

    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跟著一起做,你天天抱著手機不讓他玩,你不看書看電視卻讓他看書學習,你說他會嗎,前期都是要父母一起幫助引導,等成習慣以後自己就可以了。

    另外少說教多誇讚

  • 4 #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這可是一個大工程忽視不得,我們首先要明白人是什麼的結合體,肉體和思維所組成,而且思維是絕對主宰,沒有思維的人就是純粹的行屍走肉,明白了吧,思維的行程是經過一個傳幫帶的過程,為什麼有些人是那麼的有耐性,那麼的抗打擊,那麼的頑強,那麼的有理智,就像是穿上一身盔甲,你知道為什麼嗎,幼小的開始是有愛的保護,愛的貫穿,捋順,厚厚的盔甲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什麼時候做什麼,玩的時候是玩的權利,學的時候是學的權利,愛的時候是愛的權利,這樣的人,即使是平凡的人我想也是個幸福的人,是一個真人,一個敢作敢為的人。

  • 5 # 大語文天地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不是簡單的一蹴而就就會形成的,而是通過反覆反覆不斷鞏固才能夠形成的,大家知道,一個習慣的開始是一個星期的時候,但是要想養成那就需要至少三個星期,而要放棄它卻只需要幾分鐘。

    孩子都是很容易就像鑽空的,因此,面對家長的教育的減弱,孩子看到有空子可鑽,那麼家長可想而知,孩子的習慣當然是很難養成的。

  • 6 # 才智寶貝學堂

    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首先要讓孩子自己意識到為什麼要去自律,只有孩子清楚自律的意義,他才願意去自律。

    其次,引導孩子自律的行為應當要發揮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應用打用罵來逼迫。應當注意,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過程中會遇到些困難的、會受到一些誘惑的,作為父母,應為孩子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孩子規範自己的習慣,當孩子想要放棄時,及時給予鼓勵而不是打或者罵。孩子可能特別想玩,控制不了自己,父母則引導孩子學會分配、計劃自己的時間:哪些時間應當學習,學習多久,哪些時間應當玩、休息等。這樣勞逸結合的自律方式,才能持久地堅持。

    如果父母想要與孩子好好地溝通,應當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打和罵會讓孩子疏遠自己,應當盡力避免。生活中應當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才會願意與父母好好溝通,聽從父母的教育。

  • 7 # 根本幸福

    七歲以前是建立孩子的習慣與規矩的最佳時期,錯過後再來培養,是異常困難的。

    你家的孩子初長成,開始建立自己的獨立思維。

    為什麼要讓孩子聽你的,是不是你的說話做事最有道理?

    讓孩子與你好好的溝通,首先自己問一下你自己有沒有很好的溝通能力?

    少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今天的情況都是父母言傳身教的。

    每一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孩子的各方面的差異巨大,就造成了無法給你最實際的操作辦法。

  • 8 # 傲驕老豆

    “打不怕,說不聽”說明孩子年齡在六歲以上了,首先父母要言行一致,和孩子制定的標準一致(不能搞雙重標準,自己一套,孩子一套)。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有一個好的環境,自己隨手亂丟,卻要孩子養成整潔乾淨的習慣太不現實。父母要做好表率,另外必須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參與到日常生活中

    溝通不了,孩子叛逆,不是孩子現在到了叛逆期,而是現在父母和孩子的觀念不一致,這是好事(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讓孩子表達出來,並且父母仔細傾聽,只有這樣才能有下一步的溝通。溝通是要認真傾聽,找到兩個人的意見的分歧點,分析溝通後使之一致,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反對孩子。

    孩子越大,溝通的難度越大(最好從小就和孩子好好交流,不是到自己壓制不了了,才後悔或說孩子叛逆期了)孩子心裡的大門是慢慢開啟的,要有耐心。

  • 9 # 能提分的大劉

    那麼這個孩子是從什麼年紀開始打,不怕說不聽的呢?我感覺還是從你們到大二之後才開始的。其實教育孩子是從小開始的,從幼兒園從上小學低年級就給他養成這種愛學習主動學習,自學學習的好習慣,這個時候呢,家長要多投入時間,多投入精力才能把孩子教育好,而且呢還要用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方法。簡單點說,就是放學第1件事就是寫作業。然後平時呢,多肯定孩子多鼓勵孩子。不打擊,不埋怨,不抱怨孩子。當孩子學習上有進步的時候,多誇獎他,讓他嚐到這種學習的甜頭兒,享受學習的成果。如果您的孩子已經大了呢,可能是不太好改了,那麼呢辦法也是用正能量少負能量去指責他,報給他更不要打他。另外大人也要用一些方法,小孩子雖然逆反,但是呢,他社會經驗少,你可以套路他。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祝你好運吧。 用好您家裡的“文昌位”,和孩子的生辰的“文昌星”,擺上一套能旺文昌的文昌筆,學習就能進步,提升學習運氣和考試運氣,早日“開竅”。

  • 10 # 大毛養娃記錄

    你好,我是最愛日常叨叨叨的大毛。

    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家長您有沒有日常固定的自律的習慣呢?

    比如,早起,閱讀,記日記等等。

    要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網上的方法有很多,只是不知道你或者你們整個家庭是否做好了準備。

    1、要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家長要給孩子一個自律的環境。

    首先,家長要站在統一戰線上,大家要統一意見和思路,即使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來爭論,

    在孩子習慣的過程中,如果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的時候,哪怕有一個家長表示可以緩緩,都可能功虧一簣。

    所以,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先統一家裡人的思路,即使老人不理解,也要請他們儘量配合。

    2、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要讓他看到自律的力量是怎麼樣的

    就是所謂的榜樣的力量,可以是家長你自己通過自律取得的成績,也可以是身邊朋友的自律的例子,更可以是名人傳記裡的故事。

    當然,最直觀的是家長通過自律取得的成績,讓孩子看見你的努力,也看到你的成績,他自然而然會知道自律可以取得怎樣的成績,也就意識到自律的重要了。

    3、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要讓孩子有個明確的目標、清晰的計劃

    目標的設定要明確,孩子清楚的知道要達到什麼目標,要做什麼,行動起來才有的可矢。

    4、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獎勵

    給孩子制定自律計劃,在孩子實現目標之後,可以給孩子一個獎勵。獎勵根據家庭情況,孩子的年紀、喜好,以及任務的難度來設定。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如果答應了孩子的要求,就要執行。否則,孩子不會再相信家長,也不會再按照家長的想法執行了

    至於孩子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是,讓自己靜下來,回想一下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同時,給孩子表達的機會,遇事要試著聽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小,每次說話的時候,試著蹲下來,讓孩子看著你的眼睛,聽他慢慢說。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拒絕溝通,一般都是因為早期跟家長的溝通不順暢造成的。或許你是覺得孩子小,或許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但在孩子看來就是家長在拒絕家長的溝通,現在的拒絕只是一種有樣學樣罷了。

  • 11 # 群言語兒童教育

    【如何培養孩子自律的好習慣?】回答如下:

    自律的人,也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強的人,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所以想要孩子能夠自律,確實是需要從生活出發,從家庭出發。

    首先,想要孩子自律,家長首先要做到自律。父母做事有計劃,能約束自己,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做到基本的自律。

    例如父母每天都堅持閱讀半小時,那孩子肯定也能養成閱讀的習慣;父母每天堅持早起,即使週末也不找藉口偷懶,那孩子肯定也能做到早睡早起。

    反過來,如果父母說好了要堅持每天去健身房,但卻三天兩頭找著各種藉口不去,那孩子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時肯定也會找藉口找理由。

    其次,自律也需要有目標有計劃。漫無目的、毫無目標的人是很難做到自律的。因為他們缺乏動力。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目標,並且協助孩子制定計劃。記住,這所有的活動孩子才是主導者,父母是協助者,永遠不要把角色搞錯了。只有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他才能有動力去開始。

    如果是父母來決定這一切,孩子會認為這些事與自己無關,嚴重的甚至會覺得父母在限制他。

    所以,一定是讓孩子自己來尋找目標,制定計劃。

    第三,自律需要良好習慣的支撐,想要讓孩子將自律融入生活,那需要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

    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標,也制定好了計劃,那麼父母就可以協助孩子開始進行習慣的養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孩子有時會因為情緒壓力不想堅持,有時會因為困難太大想要放棄,有時會因為身體疲憊不想繼續。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援與鼓勵。

    另外,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可以建議孩子將目標細化,先實現小目標,一步一步朝著大目標邁進。

    時刻體驗成就感,時刻體驗堅持的成果,才能讓孩子更有動力。

    第四,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不要孩子一有要求,就立刻滿足。孩子需要適度的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能讓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人,也能更自律。因為在面對誘惑時,他們能夠更好的控制好自己,抵禦誘惑的力量。

    所以,父母要適度的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例如當孩子想要一個禮物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會給你買這個禮物,但是隻能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你,所以你需要等一等”。

    當孩子需要你幫助時,如果你正在忙,也可以告訴孩子“我很願意幫助你,但現在媽媽正在忙,走不開,你能稍等一會兒嗎?”

    第五,自律的養成,還需要有一定的抗挫能力。

    孩子的自律性也需要一定的抗挫力做支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遇到挫折就放棄,那肯定也無法做到自律。

    因為自律的過程,肯定會有無數的困難與挫折,當這些來臨時,孩子要勇氣去面對,並且能激勵自己繼續堅持。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妨多給一些激勵,讓孩子再試一試,再堅持一會兒,再像一個辦法等等。

    第六、自律需要有明確的規則約束。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自律呢?當然是他始終能夠遵守某種約束與規範。

    孩子的自律也是一樣的,如果在家庭中,毫無規則,毫無約束。那孩子也無法做到自律。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出家庭規則,家庭成員共同來遵守。

    例如,針對於看電視的時間、內容進行規則制定,針對睡覺時間、起床時間的規則等等。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進行自我管理,都希望孩子可以做到自律。但實際,孩子還是不能完全做到自律,這與他們的大腦結構尚未完全成熟有關,所以,孩子的自律、自我管理更需要父母的幫助,把良好的習慣融入生活的點滴中,孩子自然會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 12 # UP兒童藝術能量

    從題目看出,題主的問題有2個:1孩子不自律;2不能和父母好好溝通。

    這兩個問題表面是兩個問題,其實還是有一定聯絡性的。

    針對這2個問題,題主的辦法是:打和說。

    打:動手體罰。

    說:父母愛講道理。

    顯而易見,這兩招對孩子都不好使。

    如果我們企圖用這兩種方式,單純的去找孩子的原因,想辦法去改變孩子,那麼我覺得效果幾乎沒有,別抱任何希望。

    我們先來說下如何好好溝通!

    一、是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還是父母不會和孩子好好溝通?

    其實講道理和溝通完全不是一回。父母們的溝通,很多都是帶有攻擊性的,打、罵、吼叫、指責、攻擊,其實這是暴力溝通。

    父母的講道理,是以一個成人的權威,和一個作為父母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來講自己的道理,完全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

    你和孩子溝通的關注點對嗎,是否能夠和孩子共情?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你是否關注孩子的感受,用心的體會她的情緒,還是隻關注自身?

    父母往往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情緒、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害怕,所以就會用道理去質問,去講解,這其實是變相的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本能情感,本應該被理解和共情的感受與情緒,在家長看來很不可理喻,久而久之,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尊重和保護,就會給孩子帶來情感上的缺失和安全感上的不足。

    所以,講道理並沒有什麼用!

    二、平等尊重的溝通前提是父母先蹲下來和你的孩子平視

    如果你想和你的孩子講道理,那麼等他25歲以後吧!孩子負責掌管道理的大腦前額葉從青春期12、13歲左右才開始發育,到25歲才真正成熟。

    當你能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主體,給予他應有的尊重和愛護,能夠像朋友之間平等的互相溝通,相互傾聽的時候,就會產生能量的交換,會在潛意識中產生一種換位思考,親子之間都會願意找到一種滿足彼此需要的方法。

    三、孩子為什麼不自律?

    自律,源自於人的自尊,一個人自尊水平,決定他的自律水平。

    父母站在成人的權威和父母的制高點上,運用"家長權威式教育",強迫孩子去做什麼不做什麼,潛移默化中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對,做什麼都不算,慢慢剝奪了孩子形成自我價值感的機會,對自我的行為產生懷疑,無法構建自己的自尊,同時也會剝奪孩子學習自律和自我責任感的機會。

    所以控制型的父母總是在體罰和說教中,企圖讓孩子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這種控制讓孩子形成的是他律,他們從來沒有自己做過選擇,沒有體驗過失敗和成功,他們的一生恐怕都不知道自律是一個怎樣的體驗。

    四、讓孩子更自律,學會放手!

    打和說教都是父母潛意識裡的控制手段,當父母自身的能量層級越低,越會趨於應用這種手段。因為他們自身就是在這種控制中長大的,他們也沒有形成多高的自尊水平。非常自然的把這種方式遷移到下一代。

    首先父母要自己成長,增強自身內心的能量,才能有力量俯下身子對孩子共情。

    少說教,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事情,這樣只會增強他們的消極抵抗。

    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參與感和儀式感,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合理利用“最近發展區“對孩子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給予鼓勵和肯定,鼓勵他的努力。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看到這裡,您是否能夠把孩子不自律和不記打不聽說這兩項聯絡起來?您還會認為這是孩子的原因嗎?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五:自我決定理論,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是一種較新的學習動機理論,與自主學習觀點密切聯絡。自我決定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

    該理論指出,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

    勝任需要:勝任是指在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機會去鍛鍊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歸屬需要:歸屬是指感覺到關心他人並被他人關心,有一種從屬於其他個體和團體的安全感,與別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際關係

    自主需要:自主是指個體能感知到做出的行為是出於自己的意願的,是由自我來決定的,即個體的行為應該是自願的且能夠自我調控的。

    父母朋友們可以看看,這三種需要你是否需要?如果你需要,你就要知道,孩子比你更需要!

    自我決定理論尤其重視自主的需要,認為學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滿足,則他的學習動機就越趨於內化,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驅動力,當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驅動力,那麼他同樣會擁有自我約束的能力,而有這種能力的人,他一定是被尊重被愛的,怎麼可能不會溝通呢?

    孩子是否自律,是否能和家長好好溝通,取決於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

    作為父母,讓孩子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把視角從孩子身上,轉到自我要求上,你會收穫更多!

  • 13 # 年九說兒童情感教育

    看了很多回答,但竟沒看到有一個回答把“自律是什麼”說明白了。可能大家似乎都明白什麼是“自律”,不就是自律嗎?那自律到底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自律就是讓自己做不想做的,但應該要做的事情;停止正在做但不應該做的事情。

    有些人認為自律是發自內心的行為。我認為不是!我認為自律就是抑制自己的衝動,是一種能力。

    例如,一個糖尿病人,他很喜歡吃甜點,但他能做到不吃。這個不是因為他發自內心地想不吃,他想吃,但是他能控制不吃。這叫自律!

    而不自律的人,總會找到理由給自己去滿足自己的衝動。

    一個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人反映出他的父母對他紀律方面的要求不足,以至於人形成了不自律。

    要想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父母要幫助孩子做到這幾點:

    一,有條理。當你為孩子規劃有條理的生活時,你就在教他該怎麼規劃自己。例如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睡覺起床等。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行為。

    二,有規矩。規矩確定了行為的邊界,讓孩子知道什麼事該不該做。當你教會了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要歸還,就是教會了孩子不能佔有別人的東西,這就教會了孩子主動不參與那些損人利己的事情。

    三,後果。必須讓孩子清楚知道不遵守規矩的後果,例如遲到的後果會怎樣,這樣就教會了孩子主動守時做事。

    教會孩子這三點,引導孩子去執行,孩子自然就能把父母的引導內化,從而形成一種抑制自己衝動的能力,也就是自律!

    而第二個問題,怎樣讓孩子能好好跟父母溝通?我們永遠也不要想著別人該怎麼做,而是想著自己該怎麼做。我們應該要想想怎樣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

    首先是態度,在態度上,作為父母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而不是令孩子覺得跟你談話,只不過是付出父母的威嚴而已。

    再來是時機,要想好好跟孩子談談,在孩子感覺最好的時候談,效果最好。但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跟孩子談問題。

    最後才是技巧!最大的技巧就是讓孩子覺得你是理解他的!

    這就是我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 14 # 哲媽說教育

    你這個問題裡其實是包含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第二個問題是怎樣能讓孩子和父母好好溝通。不過我覺得應該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因為只有做好了親子關係的溝通,父母才能更好地去培養子女去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1.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不要開口閉口都提學習。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和父母交流,跟父母無話可說,這和父母總是三句不離學習有很大關係的。孩子本身學習成績差,無心向學,但是父母還是開口閉口都是跟孩子說學習學習學習,這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應該平心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和孩子好好聊一聊,問問孩子為什麼不聽教,對父母有什麼意見,讓孩子提出來,如果確實是父母做得不好的就答應孩子去改變。同時告訴孩子自己的目的是不希望孩子將來這麼辛苦。

    同時也可以製造出輕鬆的氛圍去交流,比如在家裡一起做美食的時候,做孩子愛吃的美食,邊做邊聊,提出各自心中的真實想法。還可以外出遊玩或是外出吃飯時聊一聊,在放鬆的環境中有助於孩子開啟心扉來交流。

    你要想讓孩子聽從你的教育,前提是得讓孩子明白你是真的在為他好。所以溝通交流很重要。

    2.任何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

    雖然你的目的是希望有一個辦法可以使孩子快速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但是我還是要很遺憾地告訴你,任何好習慣的養成都要經歷一個長期而反覆的過程。

    比如很多作者參加21天寫作訓練營,目的是想要在21天時間內養成每天寫作的好習慣,但真正做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在21天之內做到每天堅持的,後來又放棄了的也不在少數。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開始的時候父母要督促孩子,堅持一段時間,等到孩子對某項習慣堅持了一段時間,而又切實感受到進步的喜悅的時候,孩子就會自覺去學習了,時間長了,不用家長督促,孩子也會自律。

    當然,中間可能會出現反覆,父母只能耐心反覆地教育。而且最關鍵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律帶給他的變化和進步。如果一個孩子每天自覺學習依然很差,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 15 # 師姐談教育

    ①家長要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相互滲透,從家庭生活向孩子傳遞的家庭教育是長期性的,滲透性的,這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一言一行。作為家長,要隨時隨地的以身為教,​ 善於發現生活的啟示,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引導。

    ​②我們要學會表達我們的愛,表達我們的善意,因為孩子和家長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這個小環境裡生活的,只有釋放自己的愛,才能讓家庭氛圍變得更加溫暖和諧,孩子也能在這種環境中健康成長。

    ④大人要有合理並且具體的期望

    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遙不可及或者抽象的目標,家長要學會準確的把握一個度。比如說有些孩子在找東西是家長就會說“在那兒啊,就在那兒啊”。但實際上他確實沒有說出具體在哪兒,如果孩子找不到他就會埋怨孩子。

    總而言之,就是不要只重視物質提供,也要重視對孩子的精神支援以及心理支援。親子關係良好,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是雙贏的,我們要學會解決矛盾,而不是製造矛盾。

  • 16 # 張老師說成長

    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打不怕,說不聽,也沒有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怎麼辦?我認為可以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看成是馬和騎馬人的關係,您現在採用的騎馬方法是“從震悚到畏懼”,但在孩子身上並未奏效;其實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從愛撫到信服”。

    前一種方法小概率會有效,但會殘忍地剝奪了孩子的個性;而後一種方法不僅效果好,還能成全了孩子的個性。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您的問題可以拆分成五個小問題:

    1)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2)為什麼孩子打不怕,說不聽?3)為什麼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4)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5)父母面對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時應該怎麼辦?

    1、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作用就像是騎馬人或騎象人,不能任由孩子完全受情緒腦的控制,而是幫助孩子的指引發展方向、培養孩子的理智腦。

    孩子的情緒腦發育相對來說比較快,但是理智腦一般都要在20歲之後才會慢慢成熟起來。

    《象與騎象人》一書中說到:“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造成人們常陷與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爭戰中。”2、 為什麼孩子打不怕,說不聽?

    打罵的方式只能短期奏效,對年齡小的、膽子小的孩子比較管用。

    出現這種情況,您首先要考慮您的教育方式哪裡出了問題。我建議你問自己三個問題:a 在孩子幼兒園階段給孩子立規矩並很好地落實了嗎?b 除了“大棒”和講道理,您給過孩子他想要的“胡蘿蔔”了嗎?c 如果您把孩子當成一匹“Mustang”,您如何使用“從愛撫到信服”的方法,讓“Mustang聽話”?

    其實家長要做的不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而是要學習成為“馬語者”。你要和他有相同的願望,說同樣的語言,而不要去破壞馬的精神。

    3、 為什麼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

    孩子不和父母好好溝通,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其次是溝通的體驗不好,如嫌父母嘮叨、覺得聊天沒用、得不到父母的支援、需要保護自主權(“我想自己做”)等。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談論自己的感受。

    所以您首先要學習的是“傾聽和理解”;在非原則性問題上學會尊重和接受孩子的選擇;妥協有時候非常重要,適當的妥協也是尊重的體現。

    只有當騎馬人和馬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誰也不願意破壞的緊密聯絡,兩者之間才能建立起和諧感。

    4、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家長採取嚴防死守,短期管用,長期逆反;另一種是培養孩子的理智腦,激發自身的內驅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不愛學習,你聽聽下面這個小故事就明白了

    從前,有一個印第安年輕人問智者:“我心中有兩匹狼一直在爭鬥,一匹狼自私,另一匹狼仁慈,他們每天都爭鬥不休,您覺得哪匹狼會贏?智者回答說“你餵養的那匹會嬴!因為你餵養的那一匹會得到不斷強化。

    孩子在面對學習時,他心中也有兩種力量,一種是逃避學習,另一種是想要學習的力量。那在兩種力量的較量中,哪—個會贏?你要幫助孩子去不斷強化想學習的力量。

    5、 父母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時應該怎麼辦?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該如何破局呢?教您三招。

    第一招,系統診斷、尋找根本原因。最先要做的不是解決她擔心的這些問題,‍‍而是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弄清楚‍‍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二招,形成個性化解決方案。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判斷‍‍在這些問題中,應該‍‍先從哪個問題開始解決,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

    第三招,跟蹤培養、定期指導諮詢。方案落實很重要,必須細化到每月、每週、甚至每天。如果在過程中有專家指導就更完美了。

    瞭解了以上5個問題,面對家裡的“Mustang”,家長馴服就有招了:

    1)做好騎馬人、為孩子指引方向;2)成為“馬語者”,破解孩子打不怕,說不聽;3)理解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餵養“孩子自律的行為;5)抽絲剝繭,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本原因,切忌盲目。

  • 17 # 至尚學邦

    這一次疫情,打亂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自從啟動了“停課不停學”,家長就開始了煩惱的陪讀之旅。其實,這種特殊時期,是孩子最樂於接受教育,最容易激發內驅力的黃金時期。

    如果家長能與孩子有效地溝通,讓孩子把自己好的品質和能力發揮出來,從而就能獲得意義感和成就感。而意義感和成就感,是激發孩子內驅力最重要的源泉。

    可是我們也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像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父母為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才怪!

    但問題出在哪裡?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究竟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呢?

    父母請把孩子當成客戶

    現在的父母常常把自己當成產品經理,表示要把孩子打造成最出色的產品。乍聽上去,好像沒錯,再往深處去想,彷彿又站不穩腳跟。

    不妨這麼想一想:產品經理打造出一款所謂好的產品, 判斷標準是什麼?一定是這款產品經過市場或者是客戶的檢驗之後,好不好用。

    而我們做父母的,學習各種育兒知識、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環境,辛辛苦苦一番折騰之後,如果在孩子那裡沒有得到好的效果,孩子也不會給好評,那從根本意義上講,父母打磨的各種方法、環境、物質等產品,都是不夠成功的。

    所以,如果父母是產品經理,那孩子一定是客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是如此。想象一下,我們在工作中和客戶溝通,是不是站在客戶的角度費勁心思去為客戶服務?

    想要和孩子有一個好的溝通過程,就要把孩子當客戶,全方位投入地去了解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

    平等地對待孩子,多換位思考,擁有一顆同理心,尊重和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孩子才願意對父母張嘴,把自己的內心交付給父母。

    對孩子好好說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以及家長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博士在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家裡的客人和自己的孩子忘記帶雨傘了,我們一般會怎麼做?

    很顯然,當客人忘帶雨傘了,我們會溫和提醒“親愛的,你的雨傘忘記帶了”,可能後面還不忘再寒暄一句“常來玩啊”。

    但如果是我們的孩子忘記帶傘,那我們的態度就立馬不一樣了。

    我們可能會說“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樣呢?你都四歲了,就不能長點記性嗎”?

    說完這些覺得不夠解氣,不夠讓孩子長記性!

    可能還會補充一句“我不是跟在你後面撿東西的奴僕,我敢打賭,如果你的頭不是長在肩膀上,你都會把頭弄丟的”!

    大多數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都會不自覺地採取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指責孩子哪裡做得不對,需要改正。

    現實中的我們也是一樣,總是揚言自己愛孩子,心疼孩子,可是在遇到和孩子有關的問題時,首先就敗在了不能好好說話上面。

    相信每個父母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只不過,言語和行動要一致,甚至言語要趕在行動面前,因為作為最直接的表達,如果話不好聽,孩子就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爸爸媽媽付出再多實際行動,補償效果都可能打了折扣。

    學會傾聽和提問

    敲黑板注意啦!要讓孩子把話講完,瞭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向孩子求證,然後才能進一步理解到孩子隱藏的一些感受,合理有效地溝通。

    聰明的父母知道光聽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巧妙的提問。

    媽媽:你今天在學校開心嗎?

    孩子:開心

    媽媽:......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常見?孩子回答完之後,媽媽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要避免封閉式的自問自答,就要學會適當提問,引導孩子做良性的溝通。

    比如:

    “今天在學校都有哪些事兒讓你比較開心呀”

    “你覺得老師都好在哪裡?”

    有時候父母可以刻意地不那麼聰明,或者說是示弱,先把自己放空了,不要帶著問題的答案去提問題,讓孩子主動張口,真正做到有效溝通解決問題。

    孩子的溝通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著我們的溝通方式。所以,抱怨孩子不聽話、不配合的時候,想想我們平時與孩子是怎樣溝通的。

    只有雙方做到良性的互動,溝通才會更順暢。從今天開始,試著和孩子好好溝通吧!

  • 18 # 新媽在路上

    新媽認為:這裡面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怎麼讓孩子學會自律?二是怎麼和孩子好好溝通?天底下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針對讓孩子自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身作則、自律性訓練和規則意識這三方面著手;而和孩子溝通問題,則從與孩子共情、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和尊重孩子這三方面進行處理。

    一、自律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自律,實際上就是一種管理自己的能力,是自我控制的一種重要形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一群4歲兒童獨自面對棉花糖,他告訴孩子們要離開15分鐘。如果回來後棉花糖還在,就再獎勵一塊棉花糖。

    有的孩子馬上就吃掉了,而有的孩子抵住了誘惑,得到了兩塊棉花糖。

    14年後,他進行後續調查發現:小時候抵制住誘惑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成績更優秀,人際關係也更和諧。

    正如巴菲特所說: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

    自律,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關鍵因素。

    二、3招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1. 家長的以身作則必不可少

    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日常生活中,孩子會先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然後模仿,再運用到實踐生活。還是那句話: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父母就要成為這樣的人。

    父母懂得自律自控,生活安排地井然有序,有自己想法和主見。孩子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就會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2. 日常小事的自律性訓練

    心理學家做過研究:他們讓參與實驗的人改變一些小習慣,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變口頭語等等,結果發現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平也慢慢提高了,這是因為他們負責自律的大腦神經得到了鍛鍊。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就從生活中的小習慣進行改變,等到孩子自律性提高後就會投射到大事情上。

    比如:訓練孩子做完作業整理好自己的文具、書包和書桌;訓練孩子每天回家先寫作業再玩;訓練孩子回家把鞋子擺放整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小習慣都可以培養,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長久堅持下來,孩子做事就能分主次,有條理,從而自律性也會得到提高。

    柯維先生在《快樂孩子的7個習慣》中說過:自律的孩子做事分主次,不該做的事,勇於說不,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時間,對自己有紀律,做事井井有條。

    3. 培養孩子規則意識

    在孩子真正自律之前,需要通過他律來規範孩子的行為,也就是規則意識。想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首先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有規則的環境。

    我們在家可以設定一些很明確具體的規則,比如早起後應該第一時間洗臉刷牙吃早餐。規劃很多事情的時間安排,比如看電視、家庭作業、外出玩耍以及睡覺時間等等。引導孩子共同遵守規則,如果規則被破壞,需要承擔後果。孩子遵守規則,我們可以給予擁抱鼓勵和語言肯定。

    慢慢地,孩子就會體會到遵守規則給他們帶來的愉悅感,從而使規則意識自然而然地形成行為習慣。

    接下來我們講第二個問題,如何和孩子好好溝通

    三、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我們好好溝通?

    孩子打不怕,講不聽,不願意和我們好好溝通,究其根源,是因為孩子已經將他內心世界對我們關閉。

    為什麼會關閉?原因有三:一是覺得父母根本不瞭解自己,說再多都是白費力氣,乾脆不說也不聽;二是孩子反感父母的溝通方式,孩子根本就不願聽;三是在父母面前得不到尊重,沒有平等的話語權。

    四、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分三步走:

    1. 與孩子共情

    共情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共情,不僅僅是感受孩子的情緒,更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孩子出現問題得時候,首先對他表達我們的理解和感受,接受他的情緒。其次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幫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後給予語言鼓勵和安慰,表達我們對他的愛,並且一直做他的堅強後盾。

    因為我們能理解孩子,孩子自然願意和我們溝通。

    2. 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

    很多大人和孩子溝通,特別是媽媽,喜歡嘮嘮叨叨地碎碎念。作為大人,我們自己都不喜歡別人對我們這樣,更何況孩子。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如果長期被人嘮叨,人就會出現“選擇性不聽”。孩子不願意和我們溝通,不就是這個原因嘛。

    長期地嘮叨,對孩子來說是慢性毒藥,會降低孩子對我們的信任,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建立。

    3. 尊重孩子

    大部分家庭中分等級制度,父母永遠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孩子作為弱勢群體,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更別說是在溝通中的平等和話語權。

    孩子有自己主見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尊重,永遠都是父母說孩子聽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表達自己想法以及和父母溝通的慾望。

    想要和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尊重孩子是前提。

    結語:

    教育孩子是一場長久的修行。

    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作為家長首先應該進行反思,然後再針對性調整,改善親子關係,與孩子建立正向連線,開展健康的親子教育。

    正如作家大J說的:教育應該是火種,能夠點燃孩子內心的火把,激發孩子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男生女真的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