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陶的工藝流程:採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乾、磨光、燒製、焐燻、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
採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種黏土;曬土:採土回來後曬土3天左右;
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後用木棍敲擊原料,使之更加細碎;
篩土:拿篩子細篩出細泥後裝入口袋中;羼料: 風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紅色黏土3種原料羼的比例為0.5:0.5:2,混合在一起;
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開一個圓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攪拌,陶土與水迅速攪拌混合,和泥是製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乾溼恰當為好;然後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樣的團狀後,在一邊堆放,蓋上塑膠布保溼待用;
制胚:首先取適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條狀,在基座上盤成器型,根據器物形狀,用陶拍打成器物大體輪廓。鑲瓷:旋轉基座,用木刮刀刮勻刮平,接著在器壁外鑲嵌瓷片,點飾各種圖案;
陰乾:成形後置於通風處陰乾(一個星期左右)
磨光:用粗麻布將陶器磨光;燒製:然後放置在火塘上烘乾(一般2天左右);再將其放在火塘周圍烤黑1至2小時;
焐燻:最後將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壩上堆摞成2至3層,在陶器的空隙間和周圍堆放鬆柴,再用櫟樹葉引火,燒一小時左右,待柴燃完後用鋸木灰將陶器捂10分鐘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製作完成。在他們製作的黑陶器物上,採用各種形狀的碎瓷片(通常將丟棄的瓷碗敲成各種圖案的碎片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鑲嵌成各種圖案。有些則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龍頭、牛頭等圖案,顯得樸實而別緻。
尼西湯堆一帶土陶目前已有80多種,分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藝品3大類。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鍋、爐、壺、盆等30多種。宗教用品有香爐、酥油燈盞等20多種,工藝品有花瓶、菸灰缸等20多種。
湯堆出的陶器名揚國內外,是因為湯堆土質有特殊的黏性,湯堆陶製工藝為藏區土陶工藝之精品,均採用祖輩們傳習下來的傳統工藝和材料製作,做工精細、外觀古樸厚重、粗獷大方、特色濃郁,有“現代古董”之譽,作品遠銷到國內許多大城市以及香港、臺灣、新加坡、日本和歐美市場,深受國內收藏家、外遊客和商家的青睞。
製陶的工藝流程:採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乾、磨光、燒製、焐燻、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
採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種黏土;曬土:採土回來後曬土3天左右;
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後用木棍敲擊原料,使之更加細碎;
篩土:拿篩子細篩出細泥後裝入口袋中;羼料: 風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紅色黏土3種原料羼的比例為0.5:0.5:2,混合在一起;
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開一個圓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攪拌,陶土與水迅速攪拌混合,和泥是製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乾溼恰當為好;然後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樣的團狀後,在一邊堆放,蓋上塑膠布保溼待用;
制胚:首先取適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條狀,在基座上盤成器型,根據器物形狀,用陶拍打成器物大體輪廓。鑲瓷:旋轉基座,用木刮刀刮勻刮平,接著在器壁外鑲嵌瓷片,點飾各種圖案;
陰乾:成形後置於通風處陰乾(一個星期左右)
磨光:用粗麻布將陶器磨光;燒製:然後放置在火塘上烘乾(一般2天左右);再將其放在火塘周圍烤黑1至2小時;
焐燻:最後將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壩上堆摞成2至3層,在陶器的空隙間和周圍堆放鬆柴,再用櫟樹葉引火,燒一小時左右,待柴燃完後用鋸木灰將陶器捂10分鐘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製作完成。在他們製作的黑陶器物上,採用各種形狀的碎瓷片(通常將丟棄的瓷碗敲成各種圖案的碎片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鑲嵌成各種圖案。有些則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龍頭、牛頭等圖案,顯得樸實而別緻。
尼西湯堆一帶土陶目前已有80多種,分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藝品3大類。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鍋、爐、壺、盆等30多種。宗教用品有香爐、酥油燈盞等20多種,工藝品有花瓶、菸灰缸等20多種。
湯堆出的陶器名揚國內外,是因為湯堆土質有特殊的黏性,湯堆陶製工藝為藏區土陶工藝之精品,均採用祖輩們傳習下來的傳統工藝和材料製作,做工精細、外觀古樸厚重、粗獷大方、特色濃郁,有“現代古董”之譽,作品遠銷到國內許多大城市以及香港、臺灣、新加坡、日本和歐美市場,深受國內收藏家、外遊客和商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