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6209497488

    犀角由表皮角質形成,內無骨心。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釐米。表面為烏 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

    犀牛角生長特徵具有“前溝後崗”的特點。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條凹下去的溝,是“前溝”,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條凸出來的崗,是“後崗”,朝向上天。因為有這條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好象製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

    犀牛是唯一的一種具有完全由角蛋白為主組成角的動物。犀角角蛋白呈密集的角纖維絲排列組成,角蛋白纖維絲又形成直經0.2-0.3毫米的圓形、橢圓形線狀同心環層線狀體,有規律地,分散狀分佈,最中心是一條直徑0.02毫米的空心管。

    數以千計的線狀體近於平行展布的同心環層,分佈在角蛋白纖維中,從根部由粗逐漸變細,一直通到角尖頂部構成犀角。

    由於上述構造,犀角的縱破面成肉絲狀(所謂的甘蔗紋、竹絲紋),因此,犀角縱剖容易,橫切難,縱向紋路永遠是直的且相互平行。

    因縱向纖維紋路是相互平行的結構,反映於橫截面上的現象就是:截段面有細如魚子般的小顆粒,其紋如魚子相似,俗稱“魚子紋”。

    其又如同皮膚髮囊般的肌理,斜剖面摸上去有類似面板雞皮疙瘩的感覺,故又稱“雞皮紋、毛囊紋”,古代稱為“粟紋”,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魚子紋要明顯,要凸出來的那種,而且要通體都有,只要是橫切面,通體都要有。

    擴充套件資料

    犀牛分為亞洲犀牛和非洲犀牛,因犀牛角屬性大寒,在醫療條件不是很發達的古代,是治療熱病的良藥。加之可被雕塑成玩物和因稀少而成為權貴身份的象徵,大量的獵殺與擷取角質,亞洲犀牛於明末清初時候就絕跡。

    現在我們還能看見的犀牛及新品的犀牛角雕製品,都是來自非洲中北部。在近古代,因航海和國際間的貿易交流比較發達,於清朝就對犀牛角進行了嚴格的規範。

    把產於亞洲及太平洋中部等島嶼上的犀牛角稱做為“亞角”;把來自遙遠非洲大陸的犀牛角稱為“非角”,又因當時的犀角靠岸碼頭在廣州,也有稱為“廣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升小,辦好就近入學證明後,接下來要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