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看巴山楚水
-
2 # 老龔166916589
古鄉稱桑梓
桑梓是兩種樹名,據《辭海》上載明,古代農村裁有桑樹,梓樹,是養蠶之寶,故把村莊借稱為桑梓。(村)
同時有另一層意思:同:村,屯,寨,塞,桑梓是同意詞,不過桑梓代表古村莊,(古鄉)大都運用於詩詞之中,要比村,屯,寨,塞幽雅得多。
-
3 # WILLSON39
因為桑樹、梓樹是長輩定居後常在房前屋後栽種、有廣泛用途的樹木,所以外出之人常以桑梓代表故鄉。毛澤東主席在走出韶山前曾作詩留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達的就是立志要走向世界,而不是要終老故鄉的意思。
桑樹,其葉可以用來養蠶織絲,其果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及枝條可以用來製作箭弩等器具,皮可以用來造紙,葉、果、枝、皮、根可以入藥。
梓樹,其嫩葉可食用,樹皮是一種中藥,木材輕軟耐朽,是製作傢俱、樂器、棺材的良材。
正是由於桑樹和梓樹與人們的衣食住用、生老病死有著密切相關,所以古代的人們經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家族墓地栽種桑梓,後人對父母長輩所栽種的桑梓也心懷感念和敬意。
《詩•小雅•小弁》中即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之句,伍子胥自刎前也對使者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
-
4 # 吉祥如意
《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之。”桑與梓是古代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這裡是說,見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舊裡焉。”後用作故鄉的代稱。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古代人們外出,由於受交通運輸工具的限制,除了水路坐船就是騎馬,往返一次年二半載,常常使得人們睹物思景,懷念故鄉。
透過以上對“桑梓”的解釋,用現代人的話說睹物生情,見到桑梓使人不自覺中就會聯想到故鄉和故鄉的父母及家人。
現代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多數人長大以後無論是務工、經商,還是戍邊與求學等等,離開桑梓地已經是常態化。在懷念故鄉思念親人方面仍不比古代人遜色有多少,這可以透過每年春節前後的車站、機場和碼頭到處人滿為患,摩肩接踵的人群不難發現,都是歸心似箭,為的就是返回桑梓地與親人們的團圓。
好的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快捷,便利,使得外出遊子儘可能的減少舟車勞頓和路途焦慮。即使由於種種原因耽誤行程,影片電話也能暫時解決思念雙方的思念之苦。這種由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便利條件,使得古人們望塵莫及。過去人們常言:父母在,不遠行。不遠行的根本原因就是交通條的限制。反觀現在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還有空中的飛機,極大的解決了人們的出行問題。
華人的故鄉情結比較濃厚,這也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無論遠走他鄉多少年,有多遠的距離,哪怕是隔著千山萬水,對故鄉的留戀情結確實始終如一,念念不忘的還是桑梓地,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情。
外出的人們對桑梓地的懷念,本屬人之常情。故鄉的山水,故鄉的黃土地氣息,還有故鄉那割不斷的血脈關係,都是令人懷念的因由。
人們外出奮鬥,無論是為官還是經商、打工和求學,時間久了,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思念故鄉的時候。每當西陽夕下,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那一輪明月和窗外的桑梓樹,讓人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這就是桑梓情,故鄉意,牽掛著個人的心情。(原創於:2021/03/16)
回覆列表
在古代,村莊的四周房前屋後常常種植較多桑樹、梓樹。
很早以前,中國古代人民就會學了養蠶,為了給蠶提供充足的食物,就在村莊周圍種植較多桑樹。
梓樹因其枝繁葉茂,形態秀美,存活力強,加上梓樹長大後,其樹幹是做傢俱的好材料,其樹皮、葉可作藥用、農藥和飼料,所以古人也喜好種植。
古人以為木莫良於梓,書以“梓材”名篇,禮以“梓人”名匠,宅旁喜植桑與梓,以為養生送死之具,故迄今又以桑梓名故鄉也。
桑梓指代故鄉在修辭上也稱借代,用區域性特徵代替表示整體。如李白的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也是借代的修辭手法,用孤帆代表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