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zw6407

    1.國家控制教育。帝國時期,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建立了一套為帝國政治、經濟服務的教育制度,並加強對教育的控制。皇帝韋柏薌在位時,規定由國庫支付一部分文法教師和修辭教師的薪金,並設立這兩門學科的講座。皇帝安敦尼在位期間,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教育制度。他規定了各城市文法教師和修辭教師的數額,並由國家支付薪金;將元老院的許多特權授給文法教師和修辭教師。安敦尼之後,帝國奉行了給予教師、醫生、哲學家等人以某些特權,例如免服兵役、免稅、授與某些從行省來的教師以公民權、教師的住宅不受軍隊的侵犯等。皇帝馬可·奧裡略在位時,各地區設立了一些公立學校,受國家控制。

    2.教育內容的變化。帝國時期的學制結構和共和後期一樣,但教育內容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一,拉丁文取代希臘文佔據主導地位;其二,教學形式主義嚴重、內容空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學與生活相脫離,實用學科減少。高等教育中原有的雄辨術教育不受重視,因為辨才和智慧不是帝國所需的品質,帝國需要的是安份守己的公民和唯命是從的官吏,這也是國家控制教育的主要原因。 

    3.大學萌芽的出現。公元75年,皇帝韋柏薌在羅馬設立了一個大圖書館,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學。大學教師的職稱經過許多年的試行,最後由皇帝哈德良於公元125年確定,並且把教授職稱在法律和文法學校推廣。帝國時期各地有許多的法律學校,在法律教育普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法律學校的學習年限為4至5年,教育水平達到了大學的水準,它的私立性一直持續到公元5世紀。同時,帝國境內醫學學校、建築學校和機械學校也相繼成立。不過,這些學校的教學一般採用的是“藝徒制”,即由學生向著名的實際工作者學習,教學注重實踐。

    4.教育呈現出宗教性。公元一世紀前後產生的基督教,在公元325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主持的尼西亞宗教會議,宣佈定為國教,成了羅馬帝國統治人心的工具。教會為了宣傳自己的教義並擴大影響,就不斷擴大教會學校的數量。此舉對羅馬的世俗教育形成了極大的衝擊力量,並使羅馬世俗教育最終走向衰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虎攬勝進藏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