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韓江茶韻

    “我所見過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這句話是木心講的,深刻反映了木心先生的個人品格,具體來說:

    木心先生很難給他定義,他是畫家、文學家、還是作家,我想他能給自己的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我曾聽到這句話:“靈魂裡帶風的流浪人,離別,就是他們的宿命。”有過三次人身限制,坐牢,移民美國生活,包括獨自一人生活,沒有很多的錢,但是都沒有愧對過生活,自己做鞋給自己,精細的對待生活,這是他的生活理念:“藝術大於生活,好好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或是他生活的年代,可以這樣生活嗎?他可以這麼做?他為什麼這麼做?所有的回答都會在《文學回憶錄》裡和木心的紀錄片裡找到答案,木心其實就是一個心裡平靜又固執的老頭,這是陳丹青對木心的總結吧,一個沒有架子,且對生活品味,對信仰有著自己的哲學,我覺得把自己藝術放在生活裡,並非是在生活著做藝術。

    木心是實踐了尼采(雖然本人不喜歡尼采,一個摧毀幸福的人,個人感情)那句: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多少英雄好漢、飽學之士,拼命靠攏時代,生怕給時代甩了。你竟敢不理會時代?!你找死啊!木心和尼采這句話的關係,大可談論。《文學回憶錄》不斷談到這個問題:藝術家要不要介入他的時代?他的回答很簡單:你可以介入,也可以不介入。但問題是,你必須拿出藝術。藝術不好,介入不介入,都沒用,都虛空。木心從來清楚這是怎樣一個時代。他前半生做的事,就是不給時代吞沒。所以,我剛剛開始認為木心的書是現代文學,可能對於現在來說,已經僅僅是現代文學了。

    但同時木心又生活在過去,一個身在現在,心在過去的一個人。他在一個世界上有一個平衡點,只是在我們看來,他去世了之後,才更多被更多人關注,這好像是中國特色吧?但是大半輩子,沒人尊敬他,他的所有平衡是靠自尊。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個外華人去到中國駐國外的大使館諮詢:你知道中國某某作家?不知道。這可能僅僅是個無人考證的段子,但就是這樣,當今中國書店的書很多,琳琅滿目,可是有多少的書值得去看,看完去思考。其實在這些問題,陳丹青和梁文道都有提到過,關於歷史留下的問題,我們就不探討了。在看木心的書的時候,覺得已經不像是書,更像是生活。

    他還曾說:平易近人,近什麼人?——但他有句話很動人,他批判薩特的“他人即地獄”,他說,“他人即天堂”。天堂是個窄門,一個人都很難擠進去,兩個人反倒擠進去了。

    你愛著人、你也被愛,“他人”就是天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這麼多人說電燈是愛因斯坦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