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城柳色月黃昏

    第一,知人善任。對大臣瞭解,並且讓大臣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

    第二,廣納賢臣。招攬天下有志之士,遠小人,親賢臣。

    第三,聽取諫言。文武百官有諫言者,善於聽取。

    第四,善於反思自己。人無完人,對自己曾經做的事要經常反思,總結經驗。

    第五,重視下層人們。多瞭解民間疾苦,懂得民貴君輕,民為水軍為舟,水能載周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比較賢明的君主。

    他確定了確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強政治”的治國思想,中國歷史上他第一個認識到了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係,透過土地賦稅制度的調整以“安百姓”。同時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最後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這樣的皇帝給中國帶來了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代,現在還殷澤了北韓半島、日本群島、阿拉伯半島的外國國民,就更不用說對中國的意義了,這樣的皇帝就是賢明的例子,“天可汗”的名字可不是隨便起的!

  • 2 # beken_g

    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很難長久,簡單闡述下個人觀點:首先歷朝歷代不管是開國君主還是盛世君主要坐穩皇位首先就要獲得士族階層的認可(包括大地主,門閥世家,知識分子)。作為回報君主就給予士族一些特權,最終被壓迫的就是底層人民。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宗教國家,所以人們的思想沒有被宗教洗腦和禁錮,動亂的因子先天存在,陳勝吳廣後,更是打破了之前固有的貴族思想。所以,縱觀歷史,每個朝代都有農民起義,雖然不成功,但是都會給王朝致命一擊,因為底層人的暴動是動搖整個社會基礎,即使平息下來也是傷筋動骨。再加上士族階層也不是老實人,你給再多也沒有自己當皇帝痛快。所以封建君主制度先天就不存在長久一說,多要依賴人們自覺的道德約束(儒家學說),才能維持整個政權結構穩定,以及人民的認可。但是道德遭遇利益挑戰時,就不堪一擊,動亂就一直存在。題主的問題基本無解。

  • 3 # 笑哥的生活記錄

    唐太宗朝賢相馬周的《陳時政疏》說得好,國家要以人為本,作為皇帝,如果能勤政愛民,任用賢臣,制度上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生活上節儉剋制,與民休息,富國強兵,在繼承人的選擇上謹慎明智,基本上是能統治長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火災事故頻發,民房該如何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