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書院
-
2 # 老街味道
問題:什麼叫對仗,有哪些講究?前言
對仗最基本的要求很好記,注意平仄相對,詞性詞類相對。
格律詩中,除了絕句不要求對仗,其他的律詩要求中間聯必須對仗。一般我們接觸的排律不多,主要說一下五律和七律,寫好中間的兩個對聯,要記住兩個字:變化。
一、律詩中間二聯的標準對仗的標準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平仄相對、詞性相對。
1、平仄相對
南北朝詩人特別喜歡對仗,大家看一下大詩人謝靈運的作品會發現,他恨不能整首詩全部對仗。但是那個時代的對仗,平仄往往是不相對 。例如他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從齊梁永明體以後,詩人有了四聲的概念 ,對仗開始講究平仄相對了。
以五律為例, 中間二聯的對仗有兩種形式:a、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b、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注意平仄相對,並不是所有字的平仄都相對包括兩種,一種是個別位置平仄不拘,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就表示平仄不拘。
另外一種是律句的兩個變格。錦鯉翻波: 平平仄平仄 ,第3、4字的平仄顛倒 ,但是下聯平仄沒有變化,還是中仄仄平平。如宋丞相趙鼎的七律《奔昌國用韓叔夏韻呈覺民參政》:
身世--從今寄雲海,親朋--何在渺風埃。中仄--平平仄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 。寄,對渺。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第3字和下聯中仄仄平平,是仄仄相對了。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宿,對下。
其實還有所謂的拗句,中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等等。就不說了。
2、詞性相對 詞類相對
簡單說,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對數量、副詞對副詞,例如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另外,在名詞中,又有細分的門類,如人物、時令、宮殿、植物等等細分的詞語,同一門類就是所謂的工對。
不過也有借對、鄰對、寬對等手法,例如;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菊對舟,不是一類;他日對故園,也不是一類。一般來說,只要名詞對名詞,就可以了。
還有不同詞性的對仗 ,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薄,形容詞;違,動詞。
也要注意,中心語對仗即可,修飾語要求不嚴: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夾對小,這兩個字分別修飾城、苑。
二、句法的結構變化1、避免雷同
例如王維的《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
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
中間二聯分別是2-2-1和2-1-2結構: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
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
我們可以看看王維的另外一首《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動將星,漢上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這首詩的中間二聯都是212結構。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中間二聯需要注意句法結構的不同,儘量避免雷同。d但是頷聯與頸聯的雷同,並不算大的詩病,並不違反五律的標準。
五律字數少,這種雷同比較難以避免,在唐詩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是七言律詩就要儘量避免雷同了。
三、避免四平頭與合掌1、四平頭
四平頭是指前面兩個字結構雷同。例如柳宗元的七律《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間二聯: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又如許渾《金陵懷古》: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前面2個字都是名詞,這種也是一個小毛病。其根本的原理還是”變化“二字。
四平頭不僅僅指中間二句,有的詩八句都犯此病。作詩的時候,只需要注意中間二聯避免,整首詩就不會犯此病了。
2、合掌與意義重複
詩歌短小,因此儘量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是避免雷同,多一些變化。例如在上下聯中的內容上,還有”合掌“的毛病要避免。
宋之問《初到黃梅》詩寫到: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合掌是意義重複的一種表現,出現在上下聯中。有的意義重複,不見得出現在上下聯,也要避免。例如李白《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紅顏棄軒冕, 迷花不事君。這兩句都是不想做官的意思,也重複了。
四、從詩意上看情景的變化白居易說過:
詩有內外意。一曰內意,欲盡其理。理,謂義理之理,美、刺、箴、誨之類是也。二曰外意,欲盡其象。象,謂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蟲魚、草木之類是也。內外含蓄,方入詩格。《金針詩格》
這一段的內容,可以看作情景的有機融合,同時也要注意變化。有的律詩中間二聯都寫景,有的都寫情,一般認為,最好二聯有變化。
很多人講起承轉合,中間的轉,指情轉景,或景轉情。
1、只寫景的律詩
我們欣賞一下杜甫的《重題鄭氏東亭》:
華亭入翠微,秋日亂清暉。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向晚尋徵路,殘雲傍馬飛。
我們可以發現,中間二聯都是純粹寫景的句子:
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
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
中二聯單純寫景的律詩很多,但是通篇寫景的詩就要注意景中含情的寫法。如“向晚尋徵路”中,一個“尋”字,寫出了行人心情。
2、只議論
李商隱的《籌筆驛》中間二聯都不寫景,而是寫了4句典故: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中間二聯透過四個典故,表達作者的觀點: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單純議論或者抒情的詩,比單純寫景的詩更難寫好。
通篇議論的詩非常難。李商隱利用幾個典故豐富了這種議論詩的思想內容,這是解決的辦法之一。
3、一景一情
再來看看杜甫的這首五律,《李監宅》:
尚覺王孫貴,豪家意頗濃。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中間二聯有個變化
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 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
這是比較規矩的安排,兩聯各負其職,一個寫景、一個寫情,通常頷聯寫景後,頸聯開始寫情。
4、情景的相融
雖有一切景語即情語之說,但是中間二聯儘量有所變化,一般以一聯寫景一聯抒情為好。
更常見的,也有一句中情景都寫的現象,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第二聯單純寫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第三聯情景都寫: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頷聯嶺樹、江流是寫景,頸聯重遮千里目、曲似九迴腸,是抒情。
例如梁簡文帝五律《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 :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雲。
東西水、四面雲,是寫景,加上意惑、心迷就是抒情。
一首詩的寫景,未必有固定的位置。另外,在中間二聯時,如果都有景也是很常見的事情,要注意兩聯的景物變化,最好有遠近、高低、大小、疏密等變化。
5、景中含情
再看一首許渾的七律《金陵懷古》: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即情語也。 可以看看中間二聯是如何做到的: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千官冢、六代宮,一個表示多,一個表示古。晴亦雨,夜還風,一個表示變化,一個表示不變。
結合其他的句子,變化的是: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英雄一去豪華盡。不變的是:惟有青山似洛中。
因為”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所以今天看到的是: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環環相扣,中間二聯每一個意象(景物)選擇與組合方式,其背後都有詩人的情感。
結束語對仗的標準很簡單:詞性對仗、平仄對仗。從詞性和門類的對仗來說,有工對有寬對,古人的佳作,很多優秀的對仗都是寬對 。
-
3 # 韻律詩哥
此文章論對仗,尤其是平仄對仗,講了行多,下了功夫。其中有論"四平頭",大約是講這種聯對有不妥,但本人想設一問:如果有一句為五平,意境和意義都可能好,作下聯是可以的;那麼上聯是不是該稱"五仄頭"?
-
4 # 梧桐樹邊羽
對仗指(律詩、駢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
對仗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律詩、排律),但是並不代表絕句不能對仗,更加不代表古體詩不能對仗——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法,你寫現代詩也可以用,不過不是必須,而在律詩、排律中是必須因素。
從是否嚴謹來分工對與寬對。字詞、意思、句式一板一眼,精工嚴謹的對仗方式,我們即稱之為“工對”。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兩個”對“一行”,對得非常工整,絲毫不亂,這個就叫“工對”。
另外一種看上去沒那麼嚴謹,同樣看杜甫的詩:“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仔細分析下來,確實對仗,但乍看上去又有些散。
從文法方式來分有“並肩對”、“流水對”。
並肩對簡單來說,出句、對句要麼都寫景,要麼都抒情,要麼都敘事,然後在格式上還對仗,上下兩句的重要性都一樣,沒有輕重之分。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就是兩個漂亮的寫景“並肩對”。
“流水對”相對“並肩對”來說,注重的是聯中上下句的邏輯關係,從上句寫下來,下句要接著,整個句法關係像流水一樣往下傾瀉,但在字詞上又要對仗。
比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就是典型的流水對,空間的移動是有序的,有承接的,而非並肩對那種對等羅列。
附:此為簡答,另有長圖文稍後釋出,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檢視。
-
5 # 夕陽滿天
對仗,也指對偶,是一個修辭方法。如誇張,比喻,歇後,等,而對仗是之一。
運用對仗很多,尤其過年時每戶都貼上對聯,那對聯就是對仗。就是用了這種修辭方法。那對聯和轍押韻,平仄有規律,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人家大門上貼對聯的內容是根據人家情況寫的。商人家貼一副做買賣賺錢的對聯,農民貼一副種田對聯,就是複合人家的情況。
學生讀書,念七言千家詩,也講了對仗,如:天對地,雲對風,大陸對長空……,為的便於學習,叫小學生們用時間背熟。
歷代作者運用對仗瞭如指掌,曹雪芹把紅樓夢每章題目用對仗形式寫:
情切切良宵花解語,
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情小妹恥情歸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門。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添柳絮詞。
聊齋志異第一課是考城隍,有個人考中了,走出考場,回頭一看,門上有副對聯:
上聯,有花有酒春常在,
下聯,無月無燈夜自明。
在這裡找講個故事,聽說張之洞去科考,剛滿九歲,比成年人矮很多,老師走來對他說,小孩子,到別的地方玩耍,這裡是考場。張之洞回答,我是來考試的。老師看了看小孩,很驚奇。認為說得不是實話,就說,我給你出一題,能對得上,你是第一,對不上,離開這兒,老師問了他的家鄉住處,用筆在牆上寫了個上聯:南皮縣考童九歲,張之洞很矮,,就搬來幾塊磚。,用腳蹬在上面,接過老師的筆寫了:北京城天子萬年。老師感到驚訝,對得工整,平仄相應。那個老師是主考官,張之洞得了第一名。
古時學生很重視學對仗,考時也常常出這種題目,念起來順口,使別人愛聽,是文學中的一支鮮花,人們見到會欣賞一翻。
回覆列表
對仗又稱為對偶、屬對、對章、駢偶等等。是指前後兩個片語或句子相互成對,是基於漢語言的一種修辭手法。講究的是兩個片語或句子,要字數相等、詞性相近、句法相似、意義相關。
對仗一詞,據說是源於隊仗,即宮庭中左右分設、相對而立的佇列仗衛。但此一修辭手法則在詩經及先秦散文中就常見有使用,比起有對仗此詞的時間要早。
說到對仗,首先聯想到的肯定是對聯、駢文、詩詞這些應用得最廣泛的文體了。其實在漢語言文學的各種文體中,對仗此一修辭手法都很常用,我舉兩個較早期的例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出自《詩經.小雅.采薇》的句子,形式上屬於扇面對,是對仗的一種形式。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是出自《易經.乾文言》的對仗句式,這樣的句式我們在先秦散文中還可以讀到很多。
還有一種最容易讓我們忽略的對仗句式,就是句中自對。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說:“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中本句自為對偶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攀龍附鳳”,“攀龍”和“附鳳”兩詞形成了對偶,所以便可看成是句中自對,當然也有要求是片語或句子的說法。
對仗就把相同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分為對句與出句進行構建,給人一種整齊劃一的美感。
不同的文體對對仗的要求會有所不同,所以又分出如格律詩的對仗,對聯中的對仗,駢體文中的比仗等等形式。其中格律詩的對仗要求最為嚴格,這點我在稍後的《詩詞基礎課》會作專門詳述,有興趣的可關注後進入我的文章查閱。
除了以上提及的句中自對、兩句相對、扇面對等形式外,還有由三句子組成的鼎足對。例如元曲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對句)。 小橋流水人家(對句)。 古道西風瘦馬(出句)。”
在古人的創作實踐中,對仗的運用方法還是比較活的,除了常見的工對、寬對、自對、流水對、扇面對、鼎足對等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鄰對、借對、交錯對等,舉一個例子作結,其他的對仗形式放在《詩詞基礎課》展開。
交錯對:又稱錯綜對、交股對、互動對、犄角對、磋對等。其特點是不拘於字詞的特定位置。出句和對句間本應相對的字詞,處於交錯排列的狀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