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養青島
-
2 # 石韋教子
對於這個問題,裡面有一個比較的成份,很大一部分人覺得對孩子過度保護,是相較於以前而言。
以我自己為例,我出生在農村,在我父母那一輩,家裡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家裡條件大多貧窮。孩子幾乎都是散養,大的帶小的,只要給吃飽穿暖就不錯了。
而到了我這一輩,開始計劃生育了,但在農村,還是家家都有兩個以上,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很多,父母雖說還是散養,但是管束的也多。主要就是不能學壞,不被拐跑。
到了我女兒這一輩,雖說放開了二胎,但是還是有一大部分家裡都是獨生子女,同時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以前父母輩很少見到的汽車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有。因為生活條件的提高,加上孩子數量的減少,物以稀為貴,孩子自然也金貴了。幾乎所有當父母的都有一種補償心理,自己曾經沒有的,不能在孩子身上也沒有,於是,當有了足夠的條件之後,就想為孩子創造自己曾經缺失的部分,往往一個孩子承受了兩份甚至是兩的倍數份額的彌補心理。
這些愛作用在孩子身上,具體就表現為捨不得孩子吃苦,我家女兒上一年級,打掃衛生都是家長去動手的,每次一放學,輪到值日的小同學家長就衝進教室,掃地的,擦桌子的、拖地的,小傢伙們就站在一邊看著,家長們樂在其中。
每次出門,緊緊看著,不敢讓孩子去嘗試有任何風險的遊戲。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全程接送,我碰到一位保護特別到位的,孩子上高中了,還天天都去接送。
有一句話說的很符合當下:一個孩子就代表了一個家庭。個人認為,給予孩子合理的保護是應該的,生活中過於小心翼翼的家長暫時沒有遇到,沒有辦法瞭解過度保護是怎麼樣的一種過度。如果我們現在對孩子的這種照顧保護算是過度的話,那麼,常態也算是合理的吧。
中國的獨生子女時代,家長的注意力過度聚焦在孩子身上,利用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強制性為他們鋪排好一切,完全不考慮孩子自身的訴求。尤其是過度的保護孩子,總擔心他們受傷害,該不該管的都要橫插一腳,其實個體是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家長的事無鉅細恰恰剝奪了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空間。老子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這個道理不光詮釋了為人處事的高超境界,對於孩子的科學成長也同樣適用,順其自然,不以愛的名義強行為孩子套上枷鎖,對於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嘗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