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行動(德語: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所使用的作戰代號,整場行動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其名稱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自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同年12月間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回覆列表
-
1 # 勤勞的貝貝兔
-
2 # 漫長的等待a
首先從日本軍部分析:日本的政策分為兩派陸軍“北進”與海軍“南進”
北進由於諾門坎戰役的慘重失敗終止,
從經濟角度來說西伯利亞地區的資源極度匱乏也不具有日軍所需要的:石油,橡膠,礦石等原料
而且日軍也不善與在寒冷環境下作戰
主要是偷襲珍珠港的成功使自大的日本人以為美國海軍不堪一擊的假象,更加堅定了南進的信心。
個人覺得不會,因為自1860年代明治維新,日本就確立了大陸政策,其內容大體為攻佔北韓、琉球以及臺灣,以北韓為跳板攻佔滿蒙,進而吞併中國,稱霸亞洲,在此基礎上,稱霸世界。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實現了第一步計劃,將北韓、琉球據為己有,然後強迫清政府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
1931年冒險進攻北大營,結果佔領了東北,此後還搞了滿蒙獨立的事,實現了第二步。
彼時,日本大本營內以及和關東軍之間存在著很大分歧,但是冒險得手後,日本野心極速膨脹。與蘇聯發動的諾門坎戰役,個人覺得偶然性是存在的,但可能也有必然因素,因為一個是野心勃勃的日本,一個是軍備完善的蘇聯,對日本來說,要想繼續南下進攻中國,就要防備蘇聯背後動手(日俄在東北有著很深的恩怨),如果能主動出擊,將蘇聯打沒脾氣,那麼以後就好辦的多,只是事與願違。
到1937年,經過了六年的準備,日本邁出了第三步,即吞併中國,隨著中國的節節敗退,日本實際上已經稱霸亞洲,尤其是進攻東南亞後,整個亞洲已經無人能敵。因此,在美國對日本進行禁運之後,迫於對資源的急切需求,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目的也只是想把美國打趴下,趕回老家(在美國呆過的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的戰爭潛力,他內心也是矛盾的),不要影響日本稱霸。
走到這一步,日本離實現大陸政策僅剩一步之遙,那就是徹底打敗美國。但個人覺得,且不論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終究會失敗,單說最直接的一點吞併中國還沒有實現便走向了稱霸的道路,儘管有出於對能源的無奈,但這對日本這個島國而言就有點邁大了,結果就是扯的蛋疼,全面崩潰。
回到主題,即便在蘇聯最困難最虛弱的1941.1942兩年時間裡,日本選擇了跟美國交手也沒有進攻蘇聯,這其中或許有對西伯利亞沒有興趣的原因,但可能更多的還是出於對已經有著上百年曆史的既定政策的忠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