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天津設“直沽寨”,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河東區歷史上伴隨漕運、南北貿易而出現、而發展。河東區是南糧北運的終點,歷史上曾給天津帶來了經濟繁榮和產業的發展。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元代初年在此興建的天妃宮,是天津最早的寺廟建築,也是中國北方歷史悠久的天妃廟宇,它是元朝規格最高、影響最大、受祭次數最多的天妃宮,被譽為“元代第一廟”。天妃宮成為天津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1949年分屬第四、第五區。
1952年兩區合併為第四區。
1956年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第四區座落於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1986年,河東區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54.84萬人。區政府駐十一經路。轄郭莊子、沈莊子、李公樓、唐家口、向陽樓、大王莊、大直沽、大橋道、中山門、廣寧路、鄭莊子、二號橋、常州道、和平村、萬新莊、崑崙路、香山道、盤山道18個街道,下設287個居委會。
1996年,河東區面積39.4平方千米,人口約62.8萬人。轄20個街道:二號橋街道、魯山道街道、盤山道街道、香山道街道、崑崙路街道、常州道街道、萬辛莊街道、向陽樓街道、廣寧路街道、中山門街道、大直沽街道、鄭莊子街道、和平村街道、李公樓街道、唐口街道、大橋道街道、沈莊子街道、郭莊子街道、大王莊街道、天津鐵廠街道。區政府駐十一經路中段西北側。
2000年,河東區轄13個街道:大王莊街道、大直沽街道、中山門街道、富民路街道、二號橋街道、春華街道、唐家口街道、向陽樓街道、常州道街道、上杭路街道、東新街道、魯山道街道、鐵廠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河東區總人口720247人,其中:大王莊街道68812人、大直沽街道70294人、中山門街道79896人、富民路街道41672人、二號橋街道50580人、春華街道57809人、唐家口街道69905人、向陽樓街道61199人、常州道街道43398人、上杭路街道45470人、東新街道88890人、魯山道街道15612人、天津鐵廠街道26710人。
201?年,區政府駐地由大王莊街道十一經路70號遷至上杭路街道泰興南路32號。
金代天津設“直沽寨”,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河東區歷史上伴隨漕運、南北貿易而出現、而發展。河東區是南糧北運的終點,歷史上曾給天津帶來了經濟繁榮和產業的發展。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元代初年在此興建的天妃宮,是天津最早的寺廟建築,也是中國北方歷史悠久的天妃廟宇,它是元朝規格最高、影響最大、受祭次數最多的天妃宮,被譽為“元代第一廟”。天妃宮成為天津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1949年分屬第四、第五區。
1952年兩區合併為第四區。
1956年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第四區座落於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1986年,河東區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54.84萬人。區政府駐十一經路。轄郭莊子、沈莊子、李公樓、唐家口、向陽樓、大王莊、大直沽、大橋道、中山門、廣寧路、鄭莊子、二號橋、常州道、和平村、萬新莊、崑崙路、香山道、盤山道18個街道,下設287個居委會。
1996年,河東區面積39.4平方千米,人口約62.8萬人。轄20個街道:二號橋街道、魯山道街道、盤山道街道、香山道街道、崑崙路街道、常州道街道、萬辛莊街道、向陽樓街道、廣寧路街道、中山門街道、大直沽街道、鄭莊子街道、和平村街道、李公樓街道、唐口街道、大橋道街道、沈莊子街道、郭莊子街道、大王莊街道、天津鐵廠街道。區政府駐十一經路中段西北側。
2000年,河東區轄13個街道:大王莊街道、大直沽街道、中山門街道、富民路街道、二號橋街道、春華街道、唐家口街道、向陽樓街道、常州道街道、上杭路街道、東新街道、魯山道街道、鐵廠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河東區總人口720247人,其中:大王莊街道68812人、大直沽街道70294人、中山門街道79896人、富民路街道41672人、二號橋街道50580人、春華街道57809人、唐家口街道69905人、向陽樓街道61199人、常州道街道43398人、上杭路街道45470人、東新街道88890人、魯山道街道15612人、天津鐵廠街道26710人。
201?年,區政府駐地由大王莊街道十一經路70號遷至上杭路街道泰興南路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