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身邊的人讀歷史喜歡鑽牛角尖,有時候圍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我自己讀歷史,一是瞭解歷史事件,請注意,不是歷史事實。因為我們當代人所瞭解的歷史,其實都是前人記載的,我們知道,但凡是人都會有所偏差,更何況不同朝代,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的人寫出的東西自然也不一樣,還有私自改歷史的,李世民算一個。可能朋友們會說,哪都別信了,其實不然,我覺得假象背後就是真相,讀史更要動腦筋去思考,不可人云亦云,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算是讀懂了歷史,不知大家怎麼看
回覆列表
-
1 # Dota觀世界
-
2 # 讀旅世界我是不喜歡讀歷史書,原因有三:無耐心:讀不懂 無趣:枯燥無味 無用:歷史似乎跟我沒關係
可是,不讀史又不太行。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長期不讀史的我,早就發現自己思想空洞,文字無靈魂。
於是,我特意去找了一本歷史大眾讀物《知史》來讀讀。這本歷史書像是要一本小冊子,章節短小,易讀有趣,冷知識多。
當我讀到第二章中的一個小節,裡面講“大文豪和詩人也用錯典故,而且還是一錯千年”時,我開始深信不疑,但覺得有道理。於是,我把自己的想法發到豆瓣。
此典故是對還是錯?神童王勃的《滕王閣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我們一直以為馮唐命不好,可憐兮兮,但真正可憐的顏駟。
班固在《漢武故事》中寫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馮唐與顏駟命運相似,才讓左思誤寫“馮公忌不偉,白首不相見。”
白居易也用錯此典故,錯把馮唐當顏駟。這說明什麼呢?
現代人會錯用典故,古人也會。大家所說的並不一樣全是對的。信誰呢?我們不知道了!
可是,當我也跟《知史》作者持同樣的觀點時,有人站出來用辛德勇《製造漢武帝》書中關於《漢武故事》的章節來較真,說這典故沒用錯。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心中沒有標準答案了。
對與錯,說法不一,歷史該如何讀?我們需要的是
1.具備批判精神
2.博覽群書,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看問題
3.他人的話,只信7分,3分留給獨立思考。
總之,讀歷史永遠要持懷疑態度。批判人與被人批評,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在懷疑歷史和求證歷史的過程,培養自身思考力。
謝邀。以下內容僅是個人一點淺見,如有不對的地方,望輕噴。事實上,歷史其實就是過去的新聞,所以我認為在讀歷史的時候就要像讀新聞一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先入為主,在判斷一個歷史事件的真偽時要持謹慎態度,可以大膽懷疑但不可輕易批判,更不可為了批判而批判。現在有一些所謂學者為了博眼球,顯示自己獨具一格的治史態度,僅僅依靠某一本書或者某一本書的某個章節,斷章取義,就敢對英雄誹謗,為罪人翻案,我以為這是極為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