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雕刻歷史
-
2 # 創客IP老梁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期的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後世習慣將他與老子並提,稱作“老莊”,而將他們的哲學稱作“老莊哲學”。莊子早期曾在蒙地做過漆園吏,後來一直隱居。他生活清苦,卻淡泊名利,楚王聽說了他的賢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饋贈,並邀請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絕了。隨即終身不再出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一生學識淵博,交遊甚廣,著有《莊子》一書,主導思想是對《老子》的繼承,然而卻也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全書十餘萬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漁父》《盜蹠》《膚篋》等篇,主要是用來攻擊孔子的言論,從而辨明老子的學說的。他的著作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
3 # 南山劉向雄
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也曾盛極一時,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莊子、關尹子、文子、楊朱、公子牟、陳仲子等,孟子曾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當時思想界對道家的推崇。
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成就很大,以至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如果說楊朱影響的是一世,那麼莊子的影響則一直延續到現在和將來。
要了解莊子的貢獻,可以去看看《莊子》一書,對人生會有更多領悟。
這裡簡要說說莊子所提出的幾個觀點:
一,無為
莊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應當是自由自在的,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下,才是最幸福的,絕對不能有任何違背自然的約束,收到約束越多,自我就越容易迷失,因而,莊子非常反對任何的規矩和約束。下面這個故事就很能體現莊子自由於天地間的境界:
楚王聽說莊子很有學問,特意派了兩個大夫(官名)去聘請他為相。兩大夫在談水找到正在釣魚的莊子,說明來意。莊子聽了,頭也不回,答道:“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年 ,枯骨龜甲還被楚王珍藏著,你們說這個畜性多幸運呵!”兩大夫還不太懂這個意思,還以為人說的是楚王敬賢之意。 不料莊子冷笑道:“我呢,卻寧可拖著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為至少還活著,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願意讓楚王供奉珍藏。”兩個大夫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二、逍遙遊於天地間
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更高階的幸福,只能是與天地融合。所謂與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這個境界,超越了萬物的區別,超越了人與世界的區別,我本身也已經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於是獲得永恆的幸福。
就如同他與惠施論魚一樣:
莊子與惠施在濠上觀魚。莊子說:“魚游來游去,多麼快樂呵” 惠施是邏輯論辯的專家,馬上抓住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三、相對論。
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識,妄圖用自己對片面知識的定義,來影響別人,獲得認可。
四、照之於天。
五、混沌與坐忘。
達到混沌狀態的才能真正掌握絕對的知識。為什麼要棄智,因為相對的知識導致區別,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於天。
-
4 # 北山牧童
道家思想,誕生於老子。道家思想,更多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重要的典籍就是道德經。道德經5000餘言,言道德之意。
莊子的一生,在外人看來,是窮困潦倒,甚至有的時候,溫飽都是問題。但他的精神層面是無比豐富的。據史料記載,他做過漆園吏,而且時間也不長,漆園吏究竟是什麼樣一個職位,其實也很難弄得清楚。那麼當時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山水之間自娛自樂。莊子的思想,在他的著作南華經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其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老子。還有很多地方,是闡述老子的觀點。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著作,南華經中提到老子最多。所以準確來說,道家思想,由老子創立,莊子在老子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發揮和更深一步的解釋。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後人也經常,把二人合稱老莊。
-
5 # 無限輪迴
這是一段公案引發的。慢慢說:這個問題,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說難,是因為關於莊子的事太多,不好一言蔽之;說易,是因為莊子是故事大王,符合傳播規律。我們不以其思想為主,只看看莊子為什麼能代表當時的道家。
1.道家人物眾多。起於黃帝,成於老聃,分化為黃老、楊朱、莊子、宋尹四大學派,基本思想同源,而又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有名的人物還有不少,比如:關尹子,老子的朋友,據說老子寫《道德經》就是關尹子的主意;列子,就是列禦寇,生活於老子和莊子之間;文子,范蠡的老師;楊朱子,在當時比莊子有名氣。等等。莊子也算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但當時,莊子還算不上最拔尖的道家人物。
2.會講故事。莊子愛講故事,這與當年晦澀的文字不同,便於理解和傳播。因為,當時畢竟識字的人是很少的,大老粗居多,講理論太深奧難懂,不如講故事好理解。《莊子》三十三篇,其中有很多故事,而且莊子的故事想象奇特,幽默有趣,能把深奧的道理用人們容易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很有才華。同時還能把故事裡的思想寫成書。要想留名,不能光靠口口相傳,著書立傳才是正道。老子有《道德經》,莊子有三十三篇,才能流傳。據說莊子一生著有十萬言,的確不少啊,刻到竹子上,得費多少功夫。列子也有點兒名氣,但其著作《列子》有考證說是偽作。其他人物像楊朱子,是真正的無為,啥都不幹,所以後世就不知道了。
3.貴人幫忙。莊子朋友不多,知名的只有一個惠施,但卻是十分給力的一位朋友。惠子生於宋,成名於魏,曾做過樑的相,十分有名氣。後來在魏國惹了張儀被驅逐,回到宋,認識了莊子,互相譏辯,成為好友。惠子口才很好,莊子也認為只有惠子能跟他一辯。惠子去世,莊子曾用“運斤成風”表示對惠子的哀悼。張儀失寵後,惠子重回魏國,擔任外交大臣,其與莊子辯論中形成的思想得到流傳,像《呂氏春秋》等很多書籍都有記載,也側面散播了莊子的名聲和思想。
4.迎合後世。把莊子和他的《莊子》抬到神壇的一位關鍵人物,就是號稱“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魏晉時期流行玄學,特別推崇老莊,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向秀就喜談老莊,曾為《莊子》作註解,史評“妙析奇致,大暢玄風”。自嵇康等被司馬昭殺掉以後,向秀更加淡泊寧靜,深刻領悟莊子的奧妙。但《莊子》註解沒寫完,向秀就去世了,手稿被另一位玄學家郭象拿走,補充完整,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由此引發一段智慧財產權公案,也使得莊子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而又順勢而為。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慾所惑。後世很多失意的文人、才子,屢試不第、遭受打壓、貶官流放、志不得伸,等等,都能從莊子中找到了心理安慰。小舟從此逝,江海渡餘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些優美的詩句,使得莊子思想更加流傳開來。有一句名言:華人外表是孔子,內心是莊子。
回覆列表
先秦時期道家思想其實影響力不大,代表性人物也不多。不像儒家,儘管內部分化比較嚴重,但從孔子到曾子、子思,再到孟子,這一系的發展脈絡還是比較清晰的。道家人物,戰國時期除了楊朱(關於這人的思想,所知甚少)和道家有密切聯絡以外,真正屬於道家的人物,也就只有莊子了。其它人都名不見經傳。
老莊並稱,且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後來戰國末才開始的事情。《莊子·天下》篇對先秦的諸家學說進行了評述,以莊子的思想歸屬於老子。到漢初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則以老子、莊子他們所代表的學派、所主張的思想為道家,認為它們的特點是“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道家又稱道德家,是因為《老子》和《莊子》一書中都以道和德為核心範疇。
但是莊子和老子之間並沒有師承關係。老子師從何人,已無從考證,多半是自學成才。莊子也是天賦異稟,自己的性情比較傾慕道家,並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加以發揚,終成一家之言。
道家思想影響力比較大的時期,主要是漢初和魏晉。漢初的指導思想崇尚“清靜無為”、“與民休息”,道家思想正好契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因此在當時比較盛行。魏晉時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所以士子都以老莊思想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如竹林七賢,都通於老莊之學,而何晏、王弼、郭象等人,則註解老子或莊子,他們的註釋本身也成為了道家思想的經典之作。
可見,一個學派的形成,作為學派代表人物的確認,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在歷史的洗禮當中逐漸定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