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男科王傳航教授

    白朮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當時蒼朮和白朮未分,統一為術,後來陶弘景才將其分開,取其根乾枝葉之形像篆文術字,根內質白色,故名白朮,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

    白朮性甘溫味苦燥,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為健脾要藥,多用於脾胃虛弱諸症。臨床常根據其炮製方法不同,分為生白朮和炒白朮,臨床一般認為炒白朮健脾祛溼的功用更強。

    現在的炒白朮主要指的是經土炒或麩炒後的白朮。中醫根據“脾胃為中焦屬土”、“土補脾胃”的理論認為土炒白朮或麩炒白朮補益脾胃的功效更強,如《醫學入門》中指出:“瀉胃火生用,補胃虛土炒”;《本草求真》中提到:“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另外,白朮炒後帶有的焦香之氣入脾胃還能進一步增強其健脾的作用。許多著名方劑如治脾陽不足,大便瀉洩的“理中丸”,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痛瀉要方”,治小兒中脾胃久虛,洩瀉頻作的“七味白朮散”均使用土炒白朮,也說明了炒白朮在“健脾胃”功效上優於生白朮。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白朮經過土炒或麩炒後,揮發油含量下降,其刺激性減少了,而且提高了其所含蒼朮酮的轉化率,增加了白朮內酯的含量,其中白朮內酯Ⅰ具有增強唾液澱粉酶活性以及提高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據此而推測炒白朮健脾祛溼作用更強。

    文:王浩浩/王傳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餐飲怎樣讓店裡的員工有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