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體制入門

    當時日本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由於人多地少,賦稅很重,土地掌握在幕府、大名和寺院手中,自耕農很少,且他們的土地不足以養活自己,導致大批農民、手工業者破產;等級制森嚴,規定士(包括將軍、大名、武士)的下級要服侍上級,層層盤剝導致下級武士也破產,淪為浪人;日本隨中國搞重農抑商,大商人雖然富有卻無社會地位(比農民還低);幕府抑制一些強勢大名(如長洲、薩摩),引起強勢大名的反抗;朝廷中長期大權旁落的公卿集團渴望獲得權力,形成“公武合體”(“武”指幕府,指同幕府分享權力,意在弱化幕府)和“尊王攘夷”(指擁立天皇親政,抵禦列強侵略,總之就是反對幕府)兩派,但兩派都不斷遭到打壓。到明治維新前幕府在社會上下層已處處樹敵。當一個國家的政權受到全國反對時,這個國家必然會亂。 答案補充 “公武合體”和“尊王攘夷”兩派原來勢不兩立,幕府利用“公武合體”打壓激進的“尊王攘夷”。但在“公武合體”獲勝之後,幕府卻不願意分享權力,導致“八一八政變”,“公武合體”的領袖們被流放(即“七卿落難”)。這件事使得“公武合體”的領袖們覺得幕府無法再加以合作,思想上趨於倒幕(如巖倉具視、三條實美),最終與“尊王攘夷”聯手。

    某種意義上說“公武合體”是倒幕派種態度最消極的,但幕府連這樣可能的潛在盟友都放棄了,也自然被天下所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巨龍電動車、顯示屏下雨容易進水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