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有所值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是的,還是父死子繼堯穩固些。清朝啊,一開始就有點混亂...滿族之後金—清政權經歷了由兄終弟及向父死子繼的轉變,滿族這一制度之轉變萌生與皇太極稱皇帝以後的崇德朝。後來皇太極之子福臨繼位而嫡弟多爾哀未能繼承,標誌著父死子繼戰勝兄終弟及。 崇德朝,以父死子繼取代兄終弟及的做法,在具有分封邦國性質的領主之旗中也已實施,崇德三年鑲紅旗主嶽託死,再任命管旗務的旗主,便是以嶽託嫡子羅洛宏繼任。
而沒有以嶽託之同旗嫡弟,這大約也是此後碩託極力反對皇太極,並在皇太極死後顛覆其子福臨繼位的重要原因。在當時的滿族王公大臣中也形成了某種共識,這與皇太極按漢族王朝方式稱帝,國政多仿行明朝制度,也有一定關係。
在皇太極死後議立新君之時,相當一部分人提出應立皇子,八旗中,兩黃旗大臣出於本旗旗人利益的考慮,堅決主張從皇子中選擇,他們先是到皇太極長子豪格家中,表示擁護豪格為帝,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太子,以後又向議立的宗王表明他們的意見:皇位繼承者只能從皇子中選擇,明確宣告“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並表示:“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先說一點中國封建時代講究的不是簡單的父子繼承製度,而是嫡長制度也就是皇帝和皇后的兒子才是繼承人的最佳選擇。之後再說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這兩個現象是否穩固本質上還是看能否得到貴族集團的支援,就算是嫡長子還在趙匡義一樣當了皇帝,就算是嫡長已經繼位孫朱棣一樣是最後獲得了權力,也就是說大部分情況下繼承權並不是真的給誰最好最穩固,而是給誰對主要當權集團更有利。在簡單說就算是兩種繼承人不考慮年紀名聲支持者甚至是習俗遺囑而相互競爭最高權力,單考慮合法性自然是後代繼承,因為兄弟繼承這些侄子就是絕對的政權威脅,就算不殺也要嚴密控制,都沒有好結果,而反之皇帝上臺只要叔叔大爺不主動挑釁大部分不會動手除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