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天晚上11點停電
-
2 # 一二閒人
經濟人(economic man)假設可以看做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大概意思是假設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做出選擇時不會根據個人好惡,而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我們平時看到的經濟學原理都是基於這個理論進行分析的,它能讓經濟學區別於心理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獨立存在。當然經濟人假設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人不可能是絕對理性的。一個經典的案例是在宏觀經濟學體系建立起來之前,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人都是理性的,擁有的貨幣不是用來消費就是投資,別無他用。但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時情況表現為越來越多人處於對經濟環境的悲觀判斷,將自己擁有的貨幣既不消費也不投資,而是放起來抵禦危機,這部分貨幣叫“窖藏貨幣”,這種現象的大面積出現導致社會上不再有投資,經濟進一步惡化。
這種情況傳統經濟學家無法解釋,在他們看來手握貨幣既不消費也不投降是非常不理性行為,說白了就是傻子,當社會上大部分人都這麼做時,那就是經濟學家們出問題了。然後就是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觀點橫空出世,政府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帶領美國走出危機。
說到那些經濟人的例子,就不得不說我們大部分人在消費過程中的不理性,比如因為手機是某人代言就不考慮價效比和其他引數直接購買;被人一忽悠就買實際上用不到的東西等;不喜歡某個人就不買他家的東西,再便宜也不買。主要還是我們人一般都不夠理性。
至於理性的經濟人案例,實際上也有很多,一般富豪們的選擇都會相對更加理性,比如孫宏斌和聯想的恩恩怨怨,他並沒有採取什麼手段報復(也有可能是實力不夠)。還有就是上了賈會計的破車後發現情況不對,及時止損,果斷跳車。。。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做出選擇自然能看出理性經濟人的影子,這不最近就有同事說有想買的東西忍著,等雙十一打折時再買買買,這就是經濟人啊!
不說了,我也開始囤貨去。
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都是自利的,為了物質利益可以放棄其他;社會人假設是哈佛管理學教授梅奧發展而來的,認為人除了物質需求外還要其他需求,如社會關係,尊嚴等。 舉例子:如果一個領導對你態度惡劣,那麼就算給你工資再高,你也不是很願意幹下去。而經濟人是會繼續工作的。 當然社會人假設也是有弊端的,所以只是一個假設。不少人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