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提出一個理論,那就是不要用一種正面對抗的方式去對待這件事情。
比如克服這個字眼就不好,就已經為你自我暗示定下來一個基調。
舉個例子吧,當你消極的時候,你企圖從反面來對抗這種消極的情緒。
於是呢,當你希望戒菸時,你就拼命的想吸菸不好,或者我不吸菸。
這就是一種對抗。
你會發現,你並沒有化解你原來的那種消極的暗示,而且又為自身加進了一個對立面的暗示。
這就像不戒和尚為令狐沖運功療傷一樣,不但沒有化解,反而相互衝突了,這個樣子你內心不產生焦慮才怪呢。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副作用的。
我研究得出的理論就是:
1、不對抗原則。2、消解原則。有關不對抗原則,我在前面說了。
至於消解原則,那就是像大禹治水一樣,不是堵,而是疏導。
具體操作細節,感興趣的話,以後專門談這個話題。
但是,切記不要對自己的負面暗示直接對抗,你的心靈是個載體,如果本身已經很焦慮了,不見得具備承受更多的內心衝突,哪怕這種衝突只是存在於你的潛意識層面。
我再拿戒菸舉個例子吧。
當你想要要戒菸時,不論你給自己的暗示是戒菸不好,還是不要吸菸,這裡面都含有一個主體,那就是煙。然而很不幸的一點,那就是人的潛意識並不具備能夠區分邏輯關係的能力。
所以,每當給自己暗示,或者說給自己下一個指令時,只要帶煙這個字眼,就會直接把之前儲存的有關煙的訊息,經驗調出來了。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容易引發內心的矛盾衝突。
最後往往就又復吸了起來。
這個時候,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又削弱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自信心。
甚至在多次復吸之後,會形成一種 習得性,一種下意識放棄的習得性。
所以,反方向自我暗示,是不可取的。
我再補充一點,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可取的。但是要規避的就是,不要帶有直接對抗性的字眼,也不要帶有能夠調動出你負面記憶的字眼。
比如,戒菸的人,就不要用 吸菸不好這種暗示。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能用,而是說用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可能沒得選擇。
所以,只能去謹慎運用了。
我在這裡提出一個理論,那就是不要用一種正面對抗的方式去對待這件事情。
比如克服這個字眼就不好,就已經為你自我暗示定下來一個基調。
舉個例子吧,當你消極的時候,你企圖從反面來對抗這種消極的情緒。
於是呢,當你希望戒菸時,你就拼命的想吸菸不好,或者我不吸菸。
這就是一種對抗。
你會發現,你並沒有化解你原來的那種消極的暗示,而且又為自身加進了一個對立面的暗示。
這就像不戒和尚為令狐沖運功療傷一樣,不但沒有化解,反而相互衝突了,這個樣子你內心不產生焦慮才怪呢。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副作用的。
我研究得出的理論就是:
1、不對抗原則。2、消解原則。有關不對抗原則,我在前面說了。
至於消解原則,那就是像大禹治水一樣,不是堵,而是疏導。
具體操作細節,感興趣的話,以後專門談這個話題。
但是,切記不要對自己的負面暗示直接對抗,你的心靈是個載體,如果本身已經很焦慮了,不見得具備承受更多的內心衝突,哪怕這種衝突只是存在於你的潛意識層面。
我再拿戒菸舉個例子吧。
當你想要要戒菸時,不論你給自己的暗示是戒菸不好,還是不要吸菸,這裡面都含有一個主體,那就是煙。然而很不幸的一點,那就是人的潛意識並不具備能夠區分邏輯關係的能力。
所以,每當給自己暗示,或者說給自己下一個指令時,只要帶煙這個字眼,就會直接把之前儲存的有關煙的訊息,經驗調出來了。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容易引發內心的矛盾衝突。
最後往往就又復吸了起來。
這個時候,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又削弱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自信心。
甚至在多次復吸之後,會形成一種 習得性,一種下意識放棄的習得性。
所以,反方向自我暗示,是不可取的。
我再補充一點,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可取的。但是要規避的就是,不要帶有直接對抗性的字眼,也不要帶有能夠調動出你負面記憶的字眼。
比如,戒菸的人,就不要用 吸菸不好這種暗示。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能用,而是說用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可能沒得選擇。
所以,只能去謹慎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