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yxbyzmb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和雜劇的合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漢賦並稱。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麴、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狹義的曲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曲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擴充套件資料:

    雜劇的戲劇形式是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幾部分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規定表演動作和舞臺效果,賓白就是說白,曲詞是歌唱部分。

    元雜劇劇本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套樂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還可以有楔子。

    楔子常常在劇本開頭,相當於序幕,但也可以作為過場戲放在折與折之間。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來總結內容。題目正名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元曲選》本《竇娥冤》。

    散曲是可配樂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據《青樓集》的記載,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種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在宴會上,演員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連枝秀“有招飲者,酒酣則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

    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數(又叫散套、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原是民間的小調,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為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具有一番獨特風格與精神。

  • 2 # 納蘭青苹

    “元曲”的概念來自“唐詩宋詞元曲”,即王國維所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所以“元曲”實際上是指元朝的文學,這個“曲”,和大部分人認為的不同,其實是指“戲曲”。王國維寫過一本《中國戲曲史》的書,就是講元代戲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生活中,人和人難免有磨擦,面對衝突你能控制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