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夜隱月
-
2 # 甘甜的純淨水
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是太陽內部核聚變即4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這個過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學家根據太陽聚變原理,製造出核聚變裝置,讓它能量持續釋放,放出光熱。這種裝置就是人造太陽
-
3 # 蛋科夫斯基
和太陽一樣,都是核聚變。聚變就是原子滿足一定條件,比如高溫高壓,碰撞融合生成更重的原子同時釋放出很多能量。
常見的是氫聚變成氦。氫的同位素有氕氘氚三種,氕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氘氚原子核分別是一個、兩個中子帶個質子。太陽聚變是氕,也就是普通的氫。太陽的質量是33萬個地球的質量,太陽內部的高溫高壓可以讓普通的氫,也就是氕發生聚變。聚變釋放出來極大的能量,讓這麼大質量的太陽保持這個形狀不坍縮。
而我們目前只能讓氫的同位素氘氚聚變,因為這倆聚變需要的條件比單純的普通氫聚變要求少一些。畢竟我們沒辦法營造太陽上的高溫高壓環境。
所以人工核聚變,就是要營造高溫高壓的環境,讓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引發原子核聚合。難點也集中在怎樣創造並且保持這個高溫高壓環境以及怎樣約束這個環境。高溫環境用類似變壓器的原理獲得,約束有兩種,慣性約束核聚變和磁約束核聚變。中國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就是超導體線圈的磁約束核聚變。
因為要發電嘛,總不能炸開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新聞裡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EAST近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執行,這其實還是在實驗營造聚變的環境。可控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不可控的核聚變早就有了,氫彈就是。用普通核裂變釋放的能量去擠壓氫同位素,然後轟的一下聚變開始就是氫彈了。
-
4 # 歐陽老師的物理世界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專案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就是一個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核聚變是太陽發熱的主要原理,顧名為“人造太陽”。由於核聚變的能量比核裂變的能量要大得多,此前一直沒有非常有效的控制手段。
“人造太陽”的內部是核聚變反應堆,外部是一層等離子體隔熱層,利用等離子體的隔熱效應,有效地控制核聚變的能量!
回覆列表
利用人工可控的核聚變模仿太陽的形態,但目前沒有成熟方法控制核聚變,現在最長的可控核聚變時間為102秒,由中國保持,能在電子溫度5000萬度進行等離子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