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寂語堂齋

    這個比喻根本就不正確,閱讀不是弓,寫作也不是箭。閱讀的目的不僅僅就是為了寫作,寫作的動機也不全是透過閱讀而來的。

    大多數人的閱讀,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為目的,還有一部分人的閱讀沒有任何目的,只是喜歡閱讀而已。只有少數人才是為了寫作而去閱讀的,但此時的閱讀也不是弓,應該是弓把,因為還沒有弓弦。

    弓弦是生活和閱歷,沒有生活和閱歷,寫出來的東西不是照抄照搬,就是空洞無物,或者是流水賬似的,所以只有把閱讀加生活和閱歷,結合在一起才能組合成一把弓。

    寫作也不是把箭,寫作是一個非常艱苦的腦力勞動,初時的寫作只能稱之為一支箭幹,沒有箭頭的箭幹,即不能飛遠也沒有殺傷力。只有經過千錘百煉,把箭幹裝上箭頭才能稱之為一把箭,那麼這個箭頭就是風格,方向,水平。所以寫作只有自己有這個能力,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寫作的目標和方向的時候,才能稱之為一把箭。

    總之閱讀和寫作,決不能做為這麼簡單的比喻來形容。

  • 2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弓是力學原理,相當於槍炮的後坐力。箭是幾何原理,相當於三點一線,對目標的"垂直於″。有了弓箭,有了目標,有了力點上的角度之力,叫有的放失。所放之失,假設有外界如氣象之類的趕擾,一般不會離靶心太遠。把上述道理套在讀書與寫作上,雖然算不上嚴格的公式,也不無"比興″之鑑。人活一生,無論多麼複雜,其實就兩個字:一閱一歷。閱,可理解為"知″,歷,可理解為"行″,聯在一起稱為知行合一,其目標在於解決一切橫在路上的困難,這些困難,就是"標的″物。人在青少年時代的學習,就是讀"弓″識"弓″"判"弓″練"弓″。人在成年後,必然走向社會,選擇了幹什麼就是什麼"箭″,這是對方向的認知。選擇了為農,就是為農之"箭″,選擇了做工,就是做工之"箭″…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勝利了。究其失敗的原因,不過仨兩個:不是拿錯了"弓″,就選錯了"箭″或是姿式不對、受其他因素影響。這裡的"錯″,可能是一時之"錯″,也可能是一生之"錯″!再回到題主的中心:文章之箭。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文章很推祟,所謂"三篇文章″的舉子之志,就是很好的例證。有人說文章好寫,不錯,的確有好多的人寫過好多文章,然而"活″下來的是少數。有人說文章難寫,不錯,的確有不少人改弦更張。我認為文章特別的難寫。難寫表現在能找著文章的"靶心″靈魂。找著"靶心″的靈魂,不是把"靶心″靈魂射下來,而是把射"箭″人之"心″的主旋律,射進"靶心″之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會不會是茶與咖啡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