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是陳先生在1953-1963年期間在雙目近乎失明雙腿殘疾的情況下,在病榻上花費十年時間所著的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吧?本人還沒有讀完這本書,但是讀過周圍關於柳如是的一些書籍,也瞭解了一些陳大師寫作該書的背景,過程和原因,我只是聽他人言,既沒有陳大師本人的論述也沒有第一手知情人的證言,大多數也都是泛泛而談,無以佐證,是所謂其中緣由估計只有大師一人明瞭了。
雖然《柳如是別傳》是部人物傳記,但我覺得更像一部學術性煌煌鉅著,有時候開啟此卷甚感晦澀,更羞於自己學識淺薄,連做為陳寅恪大師的一名合格讀者的資格都不具備。
越是深入解陳大師和他的著作,越覺得自己慚愧。陳大師真乃中國博學史上幾百年來第一人也。
在書中所寫柳如是雖是妓女出身,但她才學過人,品格高潔,讓人覺得她比某些整天口言善,身無力,只會講究仁義道德三綱五常忠君愛國的七尺男兒更像男人。就像陳先生在書中所寫“柳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貧寒,幼年被賣與官宦人家,後淪落青樓。其人不僅貌美,還能詩會曲,能書擅畫,為人風流放誕,不被陋俗所羈,敢於追求人生幸福,且明於民族大義,遠勝當時許多高官巨儒,堪稱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表面上,《柳如是別傳》只是寫名妓柳如是的風華,實際是講述了在明亡燼餘理想傾覆的幽光中,一批不屈士女的抗爭史。“亡家亡國亡天下”,“不降志,不辱身”的紅妝柳如是等人,不惜毀家紓難,寧折不彎,為光復文化之故園、政統之中國、道統之華夏,奮不顧身,齎志而沒,無怨無悔。在陳先生看來,柳如是實際是這種理想的符號人物,是故不惜出死忘命,懇懇重言。從一點看,柳如是就是陳寅恪。
同時該書還為明清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價值的成果。他詳細考證了柳如是,精闢地拴釋了錢、柳詩文。他頌揚柳如是,贊同錢廉益的觀點,使人耳日一新。他為錢、柳詩文進行箋證,反映明清之際的政治、社會狀況,是以詩文論證一代史事的典範。 該書不僅是陳寅恪檢驗自己畢生學術水平的一次綜合實踐,同時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結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時很多人都不解陳先生為何要浪費精力為一個妓女作傳,還有更多人以為這是不是一代大師浪擲才華“著書唯剩頌紅妝”的“洩憤”之作。以上這些都是猜測,恐怕其中原由只有陳先生一人知道。如果我們想尋求真正的答案,唯有深入其中,多讀幾遍該書,以達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其義必將自見。
你說的是陳先生在1953-1963年期間在雙目近乎失明雙腿殘疾的情況下,在病榻上花費十年時間所著的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吧?本人還沒有讀完這本書,但是讀過周圍關於柳如是的一些書籍,也瞭解了一些陳大師寫作該書的背景,過程和原因,我只是聽他人言,既沒有陳大師本人的論述也沒有第一手知情人的證言,大多數也都是泛泛而談,無以佐證,是所謂其中緣由估計只有大師一人明瞭了。
雖然《柳如是別傳》是部人物傳記,但我覺得更像一部學術性煌煌鉅著,有時候開啟此卷甚感晦澀,更羞於自己學識淺薄,連做為陳寅恪大師的一名合格讀者的資格都不具備。
越是深入解陳大師和他的著作,越覺得自己慚愧。陳大師真乃中國博學史上幾百年來第一人也。
在書中所寫柳如是雖是妓女出身,但她才學過人,品格高潔,讓人覺得她比某些整天口言善,身無力,只會講究仁義道德三綱五常忠君愛國的七尺男兒更像男人。就像陳先生在書中所寫“柳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貧寒,幼年被賣與官宦人家,後淪落青樓。其人不僅貌美,還能詩會曲,能書擅畫,為人風流放誕,不被陋俗所羈,敢於追求人生幸福,且明於民族大義,遠勝當時許多高官巨儒,堪稱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表面上,《柳如是別傳》只是寫名妓柳如是的風華,實際是講述了在明亡燼餘理想傾覆的幽光中,一批不屈士女的抗爭史。“亡家亡國亡天下”,“不降志,不辱身”的紅妝柳如是等人,不惜毀家紓難,寧折不彎,為光復文化之故園、政統之中國、道統之華夏,奮不顧身,齎志而沒,無怨無悔。在陳先生看來,柳如是實際是這種理想的符號人物,是故不惜出死忘命,懇懇重言。從一點看,柳如是就是陳寅恪。
同時該書還為明清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價值的成果。他詳細考證了柳如是,精闢地拴釋了錢、柳詩文。他頌揚柳如是,贊同錢廉益的觀點,使人耳日一新。他為錢、柳詩文進行箋證,反映明清之際的政治、社會狀況,是以詩文論證一代史事的典範。 該書不僅是陳寅恪檢驗自己畢生學術水平的一次綜合實踐,同時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結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時很多人都不解陳先生為何要浪費精力為一個妓女作傳,還有更多人以為這是不是一代大師浪擲才華“著書唯剩頌紅妝”的“洩憤”之作。以上這些都是猜測,恐怕其中原由只有陳先生一人知道。如果我們想尋求真正的答案,唯有深入其中,多讀幾遍該書,以達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其義必將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