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宏傑

    中國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大約相當於當時唯一一所國立大學。這所大學不光為中國培養學生,也為外國比如北韓、日本、琉球、俄羅斯等國培養了很多留學生。

    明清兩代,對留學生工作都非常重視。對留學生與國內學生實行簡單粗暴公開的差別待遇,留學生一切從優,到中國來留學除了帶一個大腦和一張嘴,別的中國全承包了,而且條件還非常好。因為明代文獻記載比較簡略,我重點介紹清代。

    首先,留學生宿舍條件比國內學生好至少一倍。

    在乾隆年間以前,國子監的中國學生是沒有宿舍的。為什麼呢?因為清朝開國,清軍進入北京後,旗人一下子把國子監周邊原來的學生宿舍都圈佔光了,因此國子監的學生沒有地方住了,一直是自費租房住。“清初國子監一直存在著兩個老大難問題:一是無宿舍,二是無經費。”直到乾隆二年(1737),管理國子監務大臣孫嘉淦才上書皇帝,請求將國子監南面方家衚衕的官房142間撥給國子監,作為助教等學官和監生的宿合。但是這些房子仍然不能容納全部監生,所以只好把監生分為內班和外班,也就是住校生和走讀生兩類,只有內班生才有宿舍住。當時確定的內班生是一百八十人。如果助教等學官每人一間,那麼內班生應該是兩人一間。到了嘉慶二年(1797),因為宿舍條件緊張,學校下令凡是家在北京的監生全部走讀,不得住宿。

    那麼,外國留學生住的怎麼樣呢?我們以清代的“第三世界國家”、又窮又小的琉球為例。清代規定,琉球留學生入住國子監,條件是每人一間臥室,每四人共用一間講堂。“一進五間,官生四人,各住一間,中一間為講堂。”而且臥室還帶澡堂和廁所,條件非常高階。“湢浴溷側,莫不修備”。為了防暑,內務府每年專門派人來給留學生搭涼棚:“每歲四月之朔,國子監行內務府,府遣官役高搭前、後涼棚二座,八月底自行撤回。”

    除了住宿以外的其他待遇,相差也很大。

    作為唯一一所國立最高學府,清代國子監的學生都是國家重點培養物件,由國家供給經費,內班生國家每月給膏火銀一兩,外班生每月二錢。八旗官學生,滿洲、蒙古籍的每人一兩五錢,漢軍籍的每人一兩。

    那麼外國留學生的待遇怎麼樣呢?比國內學生至少好五倍。清代康熙年間明文規定,對琉球官生“每月朱墨紙筆並銀各一兩五錢”。除此之外“光祿寺給食物,工部給衣服器用,戶部給口糧紙筆,日有餼,月有賜,季有賚,……各衙門應給等項至豐且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蕉皮可以當肥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