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姆龍一顏
-
2 # 東寧君
勞動生產性不同國家質檢的對比
日本國內中小規模的企業佔比過高,各個國家對於中小企業的定義不一,總體來講都是根據僱傭人數、營業額、總資產等來衡量。
日本社會“勞動生產性”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於中小企業的平均生產性低。
勞動生產性不同國家質檢的對比
日本國內中小規模的企業佔比過高,各個國家對於中小企業的定義不一,總體來講都是根據僱傭人數、營業額、總資產等來衡量。
日本社會“勞動生產性”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於中小企業的平均生產性低。
日本的中小企業佔比過高
剛剛提到日本“勞動生產性”低下的第二個原因是,日本國內中小規模的企業佔比過高。
雖然在中小企業佔比率上,日本(99.7%)和美國(99.7%)、德國(99.5%)、英國(99.9%)看起來相差無幾,但以批發·零售業為例,日本職員不足10人的批發·零售業佔比高達80%(美國50%),且遍佈在整個狹長的日本列島上。
※各個國家對於中小企業的定義不一,總體來講都是根據僱傭人數、營業額、總資產等來衡量。例如美國標準為500人以下,義大利為250人以下,而日本零售業則是50人以下為標準。
以這個基礎資料來推算,日本的僱傭率在70%左右,美國50%、德國義大利為60%,假設日本的中小企業要想創造出和美國中小企業一樣的生產值,那麼就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多出2倍的勞動力。
而現實是,日本職員不足5人的批發·零售企業數,職員不足20人的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企業數的佔比已經超過了90%,而職員僱傭數僅佔比25%。由此可見,日本社會“勞動生產性”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小企業的平均生產性低。
就目前的日本經濟來說,日本與美國的勞動生產性相差了30個百分點,如果這個差值能夠縮小到一半即15個百分點左右的話,對於日本經濟來說可能就是一個質的變化。
但15個百分點的差距,有一些犧牲是在所難免的。例如,日本製造行業的中小企業生產性和美國相比相差甚遠,所以這些中小企業很有可能在生產性改革中被淘汰。
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些經濟學家完全不分析日本“勞動生產性”低下的原因,就大肆宣傳呼籲提高勞動生產性。不究緣由就開始生產性改革,很有很能會斷送大半的中小企業,這個“斷送”的概念和前面提到的“淘汰”雖然結果相似,但概念與意義完全不同。
為了被淘汰下來的中小企業員工,能夠儘快入職到另一家企業,日本社會需要儘快滋生出一批新型企業來接納這批新鮮血液。這一點換在以前日本是很難想象的,要不然2008年經濟危機時,日本也不會有那麼多失業者長期無法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