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未衣
-
2 # 史帝分粥
估計是不可能了,你讀讀清朝人大文豪紀曉嵐的詩和文章,和漢朝賈誼的文章(即使是司馬遷的《史記》),三國曹操的詩賦,也讀讀唐宋大家們的詩詞,就感覺清朝納蘭這些大文豪的文章、詩詞與漢唐宋的名文詩賦相比就像古代打油詩。民國的所謂文人大師,更是寫不出一篇漢韻的詩詞文章,都寫不過一位政治偉人的詩。即使不提倡白話文,中國漢唐時代文學精魄也是無人能及。
所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京劇,本來就是文化由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的過程,就是一個拋物線形。
這和蠻族兩次入主中原也有直接的關係,元曲就是迎合蒙古貴族而生的,作為從文化沙漠而來的統治者,不具備漢族貴族高階文化涵養的蠻族,文人們創出了通俗易懂的小曲,元末明初要創出了半白話世俗小說。
大明一朝致力與恢復漢文化,也收穫頗豐。但滿清入關後,大搞文字獄,刪改四庫全書等古籍,對漢文化的破壞也是摧毀性的(比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秦始皇焚書坑儒事實如何8成史家持未定論觀點,有5成人認為燒的只是民間儒生的書,有2成人認為是儒生捏造誹謗秦始皇。不掙的事實是焚書坑儒持續時間極短極短,是偶發事件,而文字獄不同,整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合計有百餘年。
民國動盪後提倡白話文,直到今天。
漢古文化雖然跟未斷,但變了土壤,斷了花果,再從新施肥是否能結出原來果實?真的很難。
-
3 # ZBLiu
把古人的才學作為自己才學的一個努力目標,其現實意義是大成問題的。古人的才學,是在他那時的高水平,放到現在,高仍舊是高,不過不能適應現代需要。你去求職,簡歷用騷體寫,面談時說些“多乎哉,不多也”,大概一分鐘就被刷掉了。跑到酒店裡,大概只能受到孔乙己的待遇。
如果是搞古典研究的,看得懂、分析得來,是必要的,也會來一篇不是必需的。再說,現代的理念等等古人根本不懂,一個現代小學生的見識比古代狀元高得多,不用奮鬥就已經超出古人的才學了。
看見過一篇餘秋雨為一個景點寫的《銘》。這其實是在為難他。他選擇了用文言寫。於是暴露了他的古文根底,而且用古文腔調講現代的事,想不“非驢非馬”也不行。
回覆列表
假如你讀書學習有頭懸樑,錐刺股那種精神,一定能達到古人那種才學的!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