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人梵思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 ),漢文帝劉恆嫡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七國之亂”,而訊息傳來後,要說漢景帝當時的心情應該是複雜的,我認這其中卻不會害怕。

    第一他對削藩這事早有各種心理準備,

    漢文帝即位之初,為了穩定當時的政局,對藩王們採取優待政策,讓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內的老百姓,有時就算是他們犯了法,也不會予以追究。在這種情況下,各地藩王們便開始變得驕縱不法起來,其中以吳王劉濞的野心最強烈,吳地豫章郡產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不徵賦錢,吳王自以為的了和朝廷對抗的資本。漢文帝晚期,其實就有已經開始計劃削弱藩王們的勢力,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施。漢景帝劉啟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便正式開始“削藩”,以各種名義來削減藩王們的封地。所以漢景帝對這件是做了充分準備,也包括戰爭手段

    第二種對發生這件事是有點內疚

    公元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吳王劉濞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從廣陵起兵。對待這種事的發生,漢景帝的心中多少是有點內疚的,感覺是自己殺死了劉濞的兒子,才導致他和朝廷關係緊張。《漢書》: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吳。吳王慍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禮,稱疾不朝。

    第三有大事化小的想法,殺晁錯只是戰略對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春節期間網上會有騙人軟體,誘導網民網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