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江東去浪淘金
-
2 # 佳佳聚
一個有責任的企業家時時在想如何降低成本,出更優質的產品,讓下游企業不要有太大壓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最終生產出來的終極完美產品普世,讓低收入老白姓也成優質產品的受益者,這樣就必須嚴苛的管理!但對於那些上一天班做出的全是次品,卻想要三天工資的工人(廠子太大,這樣的工人會很多的)來說,是忿忿不平的,這時就需要一個組織:工會來與他們同流合汙,在美國工會應是獨立與企業之外的,確要企業每年支付一大筆錢給工會。這樣的工會能保證了企業的效益嗎?!企業一旦沒了效益,生存就是死路一條!在要工作還是要工會之間權衡?!正常人都會做正確的選擇。企業不給工人發薪,頻繁的出安全事故,自有政府機構監管。企業內部可設定工會:作用是瞭解員工家庭困難,分發月旬年的獎金,組織年會,旅遊文娛活動等,讓員工工作不枯燥,有激情,這個應當可以有!
《美國工廠》主要記錄了,中國企業福耀汽車玻璃,到美國代頓地區建廠,並歷時幾年最終盈利的事。中間伴隨著,中國和美國幾個方面的矛盾和衝突。
1.相對來說,這個紀錄片在關於中國方面的事情,還是比較客觀的。和通常的外國媒體不太一樣,沒有一味地黑化中國。既說了底層美國工人對中國式管理的不認同,也說了中國式管理的理由和長處。美國工人喜歡依靠工會,保障高福利,造成壞工人可以偷懶,工廠速度和效率低下,虧損嚴重。原先的美國工廠通用,也就是這樣關門了,變成了福耀玻璃廠。
2.整個紀錄片也不是完全的客觀,它還是帶著製作人員的看法的。剛開始,福耀進入這個被稱為鐵鏽地帶的地方,被寄予了厚望。當地政府和人民,都希望福耀可以解決當地失業工人的問題。到最後,福耀在美國,可以說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的活了下來,並且扭虧為盈。但是,失業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和當地人也產生了很大矛盾。即使繼續在福耀工作的美國工人,拿的時薪是12.84美元,遠遠低於之前通用29美元的時薪。並且紀錄片最後又透漏,福耀管理層正打算,用機器代替工人,還要再大批的裁人。這其實就是紀錄片的觀點,即使製造業重回美國,也救不了美國工人。
3.紀錄片中對於中國方面的事情,都有中美雙方的闡述。片方沒有明顯的立場,支援美國或者中國。這也是一個重要立場,代表美國有一部分人,可以摘下有色眼鏡去觀察中國,想冷靜地思考中國對於美國到底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