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首次出現於1916年的索姆河戰場,一戰結束後,坦克開始進行了大發展,進入二戰後,坦克迎來了最高峰,東線戰場上的各類裝甲叢集對抗可謂人類之最,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進入現代後,專門針對坦克研發的武器也越來越多,隨之也誕生了一種說法-----坦克無用論。那麼坦克在戰場上面是如何防禦反坦克武器的呢?是不是真的跟坦克無用論所說的一樣面對反坦克武器不堪一擊呢?
一戰時期的坦克,坦克簡陋,並且效能也很低,防護所使用的基本是鋼,但是厚度只有15mm-13mm,行動也十分遲緩,僅能防禦步槍彈跟機槍彈,普通的火炮能輕鬆摧毀一臺坦克,但是坦克的出現較於之前的步兵蹲坑爛仗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進入二戰後,坦克進入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各類效能優秀的坦克層出不窮,也誕生了為裝甲叢集而生的閃電戰戰術,這一時期的坦克也使用的是均質鋼裝甲來進行防護,但是有了一種的新的思路,傾斜裝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聯的T-34系列坦克了,採用了45mm/60度的傾斜裝甲設計,使得只有45毫米厚度的裝甲就能夠達到80毫米垂直裝甲的防禦效果,並且由於傾斜角度大,打過來的炮彈還會被彈飛,戰爭後期基本所有坦克都使用了這種設計,比如有名的謝爾曼,M26潘興,豹式,虎王等等坦克,這種設計是一個突破性進展,坦克不再是方方正正的盒子,並使後世的坦克設計都受到了深深影響。
二戰結束後,進入冷戰,這個時候的坦克發展再次進入迸發期,此時坦克的防禦,又誕生了一種新的科技,複合裝甲,這次又是蘇聯人走在了最前。冷戰時期,由於鋼裝甲對於破甲彈的防禦基本等於0,所以一些國家開始產生了一些裸奔思想,德國搞出了豹1坦克,法國則開發了AMX30坦克這些只重視機動與火力,防護則直接變成了裸奔狀態的坦克。蘇聯則選擇開發一種新的防護方式-----複合裝甲,使用更輕的重量取得比鋼防護效果更好的一種裝甲。蘇聯於1963年正式服役了自己的第一臺裝備複合裝甲的坦克---T64,並於1971年改進出了T64A,複合裝甲也升級成了K型,內部結構為:80mm均質鋼裝甲----53mm玻璃纖維-----53mm玻璃纖維----20mm背板。其中玻璃纖維有效的提高了對破甲彈的防禦效果,使得T64A坦克具有320mm抗穿甲彈能力,450mm抗破甲彈能力,後續發展的T-72 T-80坦克也是在複合裝甲技術上越來越先進。而西方的複合裝甲在70年代末-80年代才開始進行發展。
坦克,首次出現於1916年的索姆河戰場,一戰結束後,坦克開始進行了大發展,進入二戰後,坦克迎來了最高峰,東線戰場上的各類裝甲叢集對抗可謂人類之最,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進入現代後,專門針對坦克研發的武器也越來越多,隨之也誕生了一種說法-----坦克無用論。那麼坦克在戰場上面是如何防禦反坦克武器的呢?是不是真的跟坦克無用論所說的一樣面對反坦克武器不堪一擊呢?
一戰時期的坦克,坦克簡陋,並且效能也很低,防護所使用的基本是鋼,但是厚度只有15mm-13mm,行動也十分遲緩,僅能防禦步槍彈跟機槍彈,普通的火炮能輕鬆摧毀一臺坦克,但是坦克的出現較於之前的步兵蹲坑爛仗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進入二戰後,坦克進入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各類效能優秀的坦克層出不窮,也誕生了為裝甲叢集而生的閃電戰戰術,這一時期的坦克也使用的是均質鋼裝甲來進行防護,但是有了一種的新的思路,傾斜裝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聯的T-34系列坦克了,採用了45mm/60度的傾斜裝甲設計,使得只有45毫米厚度的裝甲就能夠達到80毫米垂直裝甲的防禦效果,並且由於傾斜角度大,打過來的炮彈還會被彈飛,戰爭後期基本所有坦克都使用了這種設計,比如有名的謝爾曼,M26潘興,豹式,虎王等等坦克,這種設計是一個突破性進展,坦克不再是方方正正的盒子,並使後世的坦克設計都受到了深深影響。
二戰結束後,進入冷戰,這個時候的坦克發展再次進入迸發期,此時坦克的防禦,又誕生了一種新的科技,複合裝甲,這次又是蘇聯人走在了最前。冷戰時期,由於鋼裝甲對於破甲彈的防禦基本等於0,所以一些國家開始產生了一些裸奔思想,德國搞出了豹1坦克,法國則開發了AMX30坦克這些只重視機動與火力,防護則直接變成了裸奔狀態的坦克。蘇聯則選擇開發一種新的防護方式-----複合裝甲,使用更輕的重量取得比鋼防護效果更好的一種裝甲。蘇聯於1963年正式服役了自己的第一臺裝備複合裝甲的坦克---T64,並於1971年改進出了T64A,複合裝甲也升級成了K型,內部結構為:80mm均質鋼裝甲----53mm玻璃纖維-----53mm玻璃纖維----20mm背板。其中玻璃纖維有效的提高了對破甲彈的防禦效果,使得T64A坦克具有320mm抗穿甲彈能力,450mm抗破甲彈能力,後續發展的T-72 T-80坦克也是在複合裝甲技術上越來越先進。而西方的複合裝甲在70年代末-80年代才開始進行發展。